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比较法就是将两个或多个相似的地理事物或事象进行比较学习,并找出其共同属性和个别差异。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深受师生喜爱。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如果运用恰当,不但可以将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整合,使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形成系统性,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组织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一、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1.有利于突出地理事物的特征,揭示地理事象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比较法是指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异同比较,进而掌握地理核心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是地理学习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法教学,教师可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梳理不同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联与异同,把握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掌握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呢?一、有效确定比较的类型比较法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所教的地理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与要求等,选择恰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比较法属于逻辑思维方法的范畴,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本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使学生识记新的地理概念.明晰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过程及规律,将地理知识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概念)的比较,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区别异同、认识性质、把握特点,达到深化理解其共性和个性的目的.地理知识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狭小存在着很大差异.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体验,也不可能经常到野外去实地观察,可是运用各种形式的“比”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的地理物象形成相对清晰的认知与理解.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规律和趋势;通过空间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地…  相似文献   

5.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是人类逻辑思维方式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即是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规律、原理进行比较分析,经过思维加工处理,使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特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而地理比较法是指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特征、意义、图表、数据等有价值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区域地理澳大利亚复习课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运用比较法,提高复习效率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9.
比较法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教师通过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对比,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各种地理知识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比较法以其独特的价值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答题技巧,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各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14):130-131
地图表现了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地图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空间想象力。地图是地理信息传递必不可少的载体,在地理教学中若以地图为依托,就能将广大地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地呈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极值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分析方法.所谓“极值法”,即在一个值域上取极大值或极小值.地理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地理教学中取地理量的极大值或极小值作为临界点,分析、推断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采用极值法有利于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解地理要素及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本文结合实例试谈极值法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比较法是不少高中地理教师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比较法简单易学,应用方便,并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但教师易教,而且学生也易学易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答题技巧,而且能够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各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及现象,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现象的成因、发展演化过程及演化规律。然而受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带学生到外界去亲身体验和了解,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较多运用图片资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而对于难以理解的原理、地理现象成因、发展演化等,则可以适当辅以图示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本文主要就教学过程中图片、图示资源的运用方法及原则进行阐述,希望能够有益于地理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方法。地理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狭小存在着不少矛盾。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感受 ,也不可能经常到野外去实地观察。运用比较法可以解决这些矛盾。通过地区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成因及相互关系。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 ,又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一、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既可巩固旧知可获得新知。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 ,把已有…  相似文献   

15.
物理是研究事物现象、规律和联系的科学,这就决定了比较法是物理学研究中认识研究对象的最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中能恰当应用比较,就可以使现象、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加明了,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概念,为正确应用物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地理曲线图是对地理事象进行定量分析的手段之一,或表示地理事象时空分布变化规律,或阐明地理事象之间的数量演变,或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等,它具有简明、形象、易读的特点。地理曲线图把地理内容具体化,并把文字、数字信息转化成图像信息,具有显著的直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正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教师借助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地图可以将卜分遥远和广阔的地理事物呈现给学生,将使学生无法感知的地理事物形象化,抽象的地理规律、地理理论具体化。学生阅读分析地图,在图上找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关系,发现地理事象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识记能力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国家教育大纲规定的地理教学基本目标之一。而且,以地图为载体的综合试题也占据着高考试卷的主体,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直接决定了高考的胜败。  相似文献   

18.
<正>尺度是地理学科进行研究和实践的核心概念。尺度思想是地理学四大基本思想之一,它是指以尺度视角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尺度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其中空间尺度划分是最重要、使用最普遍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空间尺度较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同空间的过程。将大尺度空间范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依据其属性或范围,进一步划分为较小尺度,从研究地理视角出发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大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地理事象。本文尝试以2023年湖北省选考为例,分析空间尺度划分思想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并以此给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晨光 《地理教育》2012,(Z1):70-71
思维建模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如思维导图)和方法将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本文以气候专题复习为例,尝试利用思维导图、表格、模式图等工具进行思维建模。一、依据地理认知模式,整合地理知识地理科学研究地理事物和现象,既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地理学科的视角和特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围绕对某地理事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正比较法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比较法,能使各个知识点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