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梅丽迪安》《紫色》是沃克作品中最典型的三部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小说中典型的黑人女性成长主人公玛格丽特、梅丽迪安和西丽所经受的相似遭遇和她们觉醒所采取的不同反抗方式.从而揭露黑人女性的共同命运,探索黑人女性解放的必由出路。  相似文献   

2.
《梅丽迪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讲述黑人女孩梅丽迪安的成长,反映出美国黑人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对自然的刻画是小说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自然同种族、性别问题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借自然的破坏来隐喻美国黑人族裔与本民族历史的断裂、揭露年轻一代黑人的生存困境,还强调自然在黑人女性自我实现和黑人文化延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小说也体现出强烈的生态内涵。《梅丽迪安》可视为研究沃克生态观的溯源之作,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沃克的生态世界观;同时,其少数族裔身份的加入也必然对当代生态批评研究向多元化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第二部小说《梅丽迪安》中的婚姻问题,指出性取向的不同和肤色问题导致是跨种族婚姻出现的主要原因。它在婚姻模式的探讨上比以往黑人题材小说又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艾丽斯·沃克被称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有着强烈的黑人女性意识,从其作品中可窥见一斑。本文通过分析《梅丽迪安》中对黑人女性生存状况的描述﹑独立﹑反叛的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黑人民俗的自觉运用,揭示作品中的黑人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梅丽迪安》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其中男主人公杜鲁门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作者对黑人民族现实的深切关注.文章通过对杜鲁门双重性格的分析指出,主人公的这一特殊性格不仅体现了沃克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而且反映出作者寄予黑人男子的深切希望摆脱种族、性别观念的束缚,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实现男子精神的复归,勇敢担负起解放黑人民族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作为艾丽斯·沃克的第二部小说,<梅丽迪安>集中体现了法国派女性主义的主张,即从符号学和社会学的层面探讨女性主义诗学建立的三步骤,认同母亲、认同父亲与建立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7.
成长小说超越时代和地域、超越文化和种族的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其中成长领路人是成长小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男性成长小说.本文以成长小说的理论为基础,解读主人公奶娃在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的形象,以及在形形色色的领路人的指引下,奶娃成功地迷离文化夹缝的尴尬境地,最终冲破种族的束缚和压迫,走上成长的道路.莫里森通过探索黑人个人的成长,从而探索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道路:即只有继承黑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地发扬黑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成长小说《巴德,不是巴迪》以其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独特的叙事策略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乃至20世纪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利用黑人独特的叙事策略达到建构主人公文化身份的目的。通过研究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其中的非语言因素可以发现,小说通过利用美国黑人英语构成"讲述者文本"并再现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构建主人公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张晓锋 《海外英语》2011,(2):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最早的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个美国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白人的文化霸权是引发黑人女性成长困惑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困惑导致了他们的自我迷失和否定。  相似文献   

10.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英国当代作家默多克有着颇为独特的小说批评观念,其丰富的小说创作吸收了以往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思想和技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默多克小说文本中的对话性形式可以视为她一些小说的突出特征。《黑王子》的外结构与内结构的巧妙设置,类似元小说的侵入式话语,叙述语式中的对话性形式充分体现了文本的对话性,这些特征使《黑王子》成为一个"众声喧哗,疑点重重"的后现代文本。  相似文献   

12.
储福金的小说《黑白》,题材独特,是写围棋文化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把棋事、家事、国事纠结在一起,借助围棋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由此孕育出的文化人格。通过对陶羊子等棋人命运的述说,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形象内涵丰富,语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并将象征手法同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小说具有了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哲理色彩。  相似文献   

13.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鼎力之作.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蕴涵着丰富的黑人口述传统文化.呼唤-应答模式在该部作品中的运用,不仅在语言上继承传递了黑人文化传统,而且在主题上解构了传统视角的二元对立话语,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Counseling theories created by White theorists have traditionally failed to consider the religious or spiritual experiences of Black clients. Integration of Black liberation theology and narrative therapy provides a novel approach to support counseling trainees in meeting the needs of Black clients. Decolonizing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along with counselor educator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6.
Children prefer learning from, and affiliating with, their racial in‐group but those preferences may vary for biracial children. Monoracial (White, Black, Asian) and biracial (Black/White, Asian/White) children (= 246, 3–8 years) had their racial identity primed. In a learning preferences task, participants determined the function of a novel object after watching adults (White, Black, and Asian) demonstrate its uses. In the social preferences task, participants saw pairs of children (White, Black, and Asian) and chose with whom they most wanted to socially affiliate. Biracial children showed flexibility in racial identification during learning and social tasks. However, minority‐primed biracial children were not more likely than monoracial minorities to socially affiliate with primed racial in‐group members, indicating their in‐group preferences are contextually based.  相似文献   

17.
张恂 《安顺学院学报》2012,(4):17-18,30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析了小说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以血淋淋的场景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并提出战争将会永远存在,只有认清引起战争的本源,并与其不断抗争,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