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2.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人问你:一辆3吨重的皮卡车你能拉动几米?你的双腿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能踢多高?一辆普通的“桑塔纳”轿车你能装多少人?也许你很好奇,或许你也想试试。如果你现在不忙的话,你可以到大街上叫上一辆“货的”,然后把你的家具往上搬,当达到3吨重的时候,看看能否将车子推动;如果你在办公室,那么跳起来试一下,看能否碰到天花板;如果你对你的爱车很有信心,那就指挥你的亲朋好友,看看你的爱车到底能塞下多少人,15个?25个?还是更多……当然,如果你觉得做这些事情太麻烦,我倒是可以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只需每周五晚上6:45坐在电视机旁,收…  相似文献   

4.
我与自行车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我的这辆自行车已骑了22年。漆已经没有了光泽,镀层也不那么亮了。老伴不止一次劝我:“把它卖了换辆新的吧。”我可舍不得!22年来,它不声不响、不吃不喝,驮着我南来北往、风来雨去,几乎、跑遍了北京城。我在北京的拍照活动九成是依赖这辆老自行车。人心都是肉长的,怎能无情无义就把它扔了呢?有时遇到大雨,我精心保护的首先当然是相机,其次就是这辆车,最后才是我自己。有人送我“雅号”——“车奴”。我想,“车奴”就“车奴”!由于平日骑得经心,又注意养护,虽然它已失去  相似文献   

5.
尹善龙 《新闻界》2002,(3):44-45
2000年8月22日上午,我突然接到《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杨筠的电话:请问你是云南《怒江报》社的尹善龙吗?最近,有人将你1998年12月5日采写的《山高水长隔不断》一文推荐给我社。经研究,请你用“特快专递”寄给编辑部……放下电话,我真有点喜忧参半的感觉。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采写《山高水长隔不断》前后那一段扑朔迷离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无处不新闻     
身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的我,时常收到一些市内外的作者同行来信或打来电话,大都询问“你一年上稿见报七八百篇,哪来这么多线索可采访,哪有这么多新闻可写哟?!请教一两招”之类的客套话语。我往往哑然,想了想,喃喃道:“无处不新闻罢了!” 其实,“新闻”无时不在你身边,在你眼前,在你脚下,这里我讲两件事。 一天晚饭,我家煮饭器下的V型垫架坏了。米饭是吃不成了,下了两碗面条吃后我与妻子上街逛商店准备买一支V型蒸饭器脚架,来到一商场确有其货,然而营业员就是不肯卖V型脚架于我,非要  相似文献   

7.
程勉 《视听界》2005,(5):100-101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什么时候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酒干倘卖无……没有天哪有地……没有你哪有我……”  相似文献   

8.
以往,国内企业发布广告的方式是谁的嗓门大谁赢,当年恒源祥的叫卖广告至今让人难忘,先是“恒源祥,羊羊羊!”后又发展到一个广告中把12生肖每个喊3遍,好比高三的班主任叫早,被网友称为“丧心病狂”;还有就是谁的钱多谁赢,当年的秦池酒业拿下央视广告“标王”一夜成名后,“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再就是谁的脸皮厚谁赢,如脑白金广告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复轰炸,直教人想说“你就饶了我吧”……时至21世纪钞票已经不再稀缺的今天,什么最贵?当然是创意.钱不是问题,就看你有没有好创意.自传统媒体广告营收走下坡路以来,报纸上广告版面越来越少,却越来越有看点了,有些广告甚至引发了较大范围的议论.  相似文献   

9.
我不后悔     
1991年1月21日,上午。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的一个很平常的电话,却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件事本身已经前前后后弄了两年有余,我也早已将它视为身外之物,外出采访,没有参加发奖仪式。通联部主任彭刚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是宋任穷同志为你发的奖”;而本报副总编汪大绶接过话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春阳,我事后真有些后悔,无论如何应该让你赶来就好了。”我当时心灵一颤,一  相似文献   

10.
夏烈 《全国新书目》2010,(11):27-28
教育教什么?有人说是教知识,我仿效禅宗公案里达摩祖师的说法,“你算是得到了我的皮了”;有人说是教文化,那我说“你算是得到了我的肉了”;然后有人说教育教的是“正人格”“立修养”,  相似文献   

11.
李荃 《传媒》2000,(5):25-28,36
1987年的冬天是个暖冬,我抱着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正在家琢磨着小说创作。我的军艺文学系同学、当时在《昆仑》编辑部当编辑的张俊南突然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去采写一篇反映武警边防部队的长篇报告文学。我没写过报告文学,对边防一无所知,况且总觉得小说比报告文学要神圣,我犹豫了。 “你行”,电话那边一腔信任,“你的理性和感性都应该行,尝试一下,对你今后的创作会有好处”,他好像猜到了我的心思,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文学品类没有高低之分,应该都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  相似文献   

12.
姚眉 《传媒》2002,(7):44
“北京现代商报卖的怎么样?”在北京城南的一个报摊上,记者问摊主。“嗯,嗯,这个嘛……”孩子模样的摊主支支吾吾。记者上前一清点,10份。“你的要数是10份,一份也没卖出去。”“你怎么知道?”孩子睁大了眼睛。 北京城北的一女摊主十分爽快:“北京现代商报我要的数是10份,第一天卖三份,第二天卖一份,从第三天以后一份也卖不动了。” 北京城西的一位卖报的小伙  相似文献   

13.
读到一条“善哉”消息,标题如下:《善哉!粮管所卖皇冠车杜绝白条》。请看这则“善哉”消息的内容:“5月4日,湖北省枣阳市吉河乡粮管所以25万元的价格将本所一辆崭新皇冠牌轿车对外开价出卖。至此,该所今年夏粮收购工作中近20万元缺口资金有了着落。”不管您怎么看,我读了这则消息是一点“善哉”的感觉也没有的,倒不是我刻意地要“反弹琵琶”,而是想到一些实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妍 《新闻天地》2011,(7):20-21
5月17日上午9点.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小沈.刚到公司就接到了房东陈芳(化名)的电话。“给你半天时间把地下室的租户都清走.中午我去拆床,下午就有人来检查了,罚款你们平摊!”小沈还没来得及说一声“喂”,电话就挂断了。  相似文献   

15.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  相似文献   

16.
近来,一股有奖收视热潮正充斥各地荧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报载,南京地区所有的电视台都在轮番发奖,长沙地区的收视奖品最高已达到一套住房,浙江卫视的竞猜面向全国,谁都可以拨打声讯电话参与抽奖,还有一些电视台,据说要将“有奖收视”升级为“奖你上电视”。“有奖收视”收住了多少观众的心尚不得而知,但“游戏”毕竞是低层的,收视者多是冲着奖品而来,为了回答那些简单而无聊的问题浪费了时间,分散了精力;有的题目答对了,剧情却没搞清楚;有人为了中奖,多次拨打声讯电话;有人自己没有看,却照着别人的答案打电话;为参加外…  相似文献   

17.
刚写稿的日子,屡写屡不中,弹弹虚发,报上没名,有人称我“常败将军”。我当时认为新闻这口“井”不好“挖”,难出“水”。正当我准备心血付之东流,草草收兵时,一名新闻干部告诉我:“当你没挖出‘水’时,最好再坚持一下,不要轻易地舍弃。也许这时你正站在成功的门槛外。”我像被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起来。我发誓:挖“井”见“水流”。  相似文献   

18.
一‘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称他们夫妇二人正商量去买一条好裤子送我,我一时愕然;电话中接着说:“我们看到你的‘文集’了”一”我方释然。因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和香港轩辕出版社新近联合出版了《储瑞耕文集》(从我在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的1100余篇文字中挑选出来的400余篇的集结;“文集”云云,各种体裁的“文”字“集”合在一道之谓也,如此而已),扉页我照片下的一行字是:“除了一支笔,我一无所有”.既然“一无所有”,岂不连裤子都没有么?—朋友此一“默”真正“幽”得可以! 20多年间,我当过港口的装卸工、小报的“老总”,当过…  相似文献   

19.
我的第一篇     
1995年5月12日,我正在家里看书,有人突然进来说:“喜彬,你的文章上报了。”我半信半疑,接过报纸一看,啊!是《人民日报》!第一篇文章就上了《人民日报》,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我台收到通讯员来稿近万篇,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却是一条不足300字的消息引出的一次人物宣传。事由是这样的。1994年7月31日下午6时,我台通讯员打来电话:“今天下午5时半,北吴集乡余庄村九组青年刘兆伦,在领居房屋失火后,连续3次冲进大火封门的屋中抢救邻居的财产。在最后抢救一辆自行车时,电线断落,触电身亡。”这条消息是作为一般消息处理还是作为重要消息播出?编辑部内产生了分歧。有人提出:“为一辆自行车值吗?”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衡量消息的新闻价值的争论。争论的结果认为,问题核心不在抢救物品的经济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