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州伞秧歌作为蓬勃发展的民间舞蹈之一,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亮宝”的使命,却面临文化属性缺乏、本体灵魂缺失和艺术价值单一三个缺陷,导致其难以胜任传承任务。通过解析相互间的关系,理清了蒲州伞秧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动作结构的提取、道具含义的明晰、民众思想的继承三个方面论述蒲州伞秧歌应有的内涵,重构其体系,推动实现蒲州伞秧歌传承“亮宝”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今山西永济蒲州,因其水陆形势的重要,有唐一代备受重视,据史书记载,唐王朝曾于此置中都,其具体时间,各家所云不尽相同,试以所见文献,稍理其繁。 《归唐书·地理志》河中府:“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罢中都,依旧为蒲州……元年建卯月,又为中都。” 《新唐书·地理志》河中府:“开元八年置中都,为府,是年罢都,复为州。”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清代一些工商城镇碑刻资料的分析研究,叙述了清代会馆、公所的祭神内容。清代各会馆、公所组织中普遍存在祭神活动,其主要特征为:近一半的会馆、公所有祭祀关公的内容;某些会馆奉祭天妃或原籍地方神;公所分别崇祀各自的行业神;近三分之一的会馆、公所有多神共祭的现象。清代会馆、公所通过祭神以增强同乡或同业的凝聚力,祈盼神灵保佑其事业蒸蒸日上,财丰而众和  相似文献   

4.
会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性或业缘性组织。作为徽商重要的活动地点,徽州会馆是旅居芜湖的徽人的活动中心。清末民初,徽州会馆作为徽州旅芜同乡会的代名词,继续延续传统的祭神、义举的功能,在保障徽州本土权益方面亦出力颇多。与此同时,会馆也逐渐成为芜湖当地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地方军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芜湖徽州会馆职能的变迁与延续,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会馆面对时代变化进行的自我调适,是对其时政府职能缺位的补充;是对徽人间地缘联系持续性需要与当地社会需求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徽州会馆逐渐融入本土,徽人的会馆成为了城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郑首艳 《考试周刊》2014,(83):24-26
贵州境内的各移民会馆是会馆的一部分,作为贵州的地方历史印记,其兴衰荣辱与地方民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清代贵州,省域扩大,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会馆迎来高峰期。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及移民方面对会馆的演化进行分析,阐述其地域分布特点,对于研究贵州历史文化变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天津会馆兴衰与市场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会馆的壮大基本通过购置房地产、接受捐献和出租取得收入的途径,但在其出租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拖欠、恶意刁难等情形.不同的会馆兴衰表现不一.对于会馆组织,清政府已经较为明确地给予支持和保护,为客商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颁布恤商政策,保护其货物不受侵犯,制裁偷盗闽商货物等,都体现了政府支持会馆经济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古之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市。旧戏文中的西厢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隋唐至金元,蒲州属河中府,曾是北方重镇,历史上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设置过中央以下的各级行政机关(唐时曾两置中都.为封建皇帝驻(马毕)之地),官府多、官妓也不会少。元杂剧在晋南遗迹不少。永济境内现尚有一座元代戏楼,建于公元1322年元英宗二年。今读《西厢记》,发现有些方言原是蒲州话。我想:这是否意味着在晋南除平阳(今临汾)外,当年蒲州也曾是元杂剧经常演出的  相似文献   

8.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口咸宁会馆的创建者,有人认为是陕西咸宁,也有人认为是湖北咸宁,但述及该会馆的著述并没有提供最原始的直接证据。一般推理固然有其价值,而一手的史料更具明证的意义。考之《续汉口丛谈》、《咸宁市志》中的《钟台书院碑记》以及钟台书院纠纷案档案,可以明确断定汉口咸宁会馆是湖北咸宁所建。咸宁会馆本身虽然是同乡商人会馆,但在汉口地方社会的教育事业中也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美洲华侨逐渐增多,华侨会馆应运而生,且在华侨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然其受孤立性和美国排华影响遭受美国歧视与排斥。1882年,黄遵宪到美国旧金山担任总领事,时值美国排华的高峰期,华侨会馆面临内外交困,经世务实的黄遵宪为维护华侨利益,其改良主义的法治思想在遭遇美国民主法治之后得以发酵,在此指导之下,其对华人会馆做出整合,进行组织和法律的规范,并联合华侨之力量抵制排华,为华侨会馆的法治化、近代化开启进程,对美国华侨会馆的演变、发展和华侨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的商帮意识——从会馆的建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是明清时期河南的两大商帮团体。这两个商帮在自己的经营之地都曾建有商业会馆,但数量不一。怀庆商帮在全国至少建有15个会馆,而武安商帮仅建有2处,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对会馆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商帮组织的重视程度。怀庆商帮有较强的会馆意识和商帮意识,缘于经营的需要和从商帮、会馆受益较多;而武安商帮会馆意识淡薄,有其主观原因,也确实存在客观的因素。该研究为总结怀庆商帮、武安商帮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湖南会馆是由在襄阳樊城经商的湘籍同乡组织于清初始建一座会馆,清末由湘籍诸多高官捐资重建成一较大型会馆,建国后馆舍陆续被拆毁,笔者通过调查基本弄清了其概貌。遗留于旧址和襄阳米公祠的2通石碑文字,反映了湖南商帮在樊的经商概况和义地制度,会馆的兴建与清末湘军水师有极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明清时期四川的陕西会馆为例,论证了工商会馆在客地从边缘走向主体的历史过程,揭示工商会馆既是流寓客商被边缘化的产物,又是客商争取主体性的结果,并说明会馆从边缘走向主体是会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5.
晋南蒲州(古称蒲坂),是华夏文化的摇篮。由于山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处于中原王朝的边陲,是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与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内地的戎狄交往、杂居、通婚的主要区域,所以形成了胡汉相融的习俗与复合性文化,对外来文化和婚姻制度有较大的亲和力,易于形成兼容并包、吸收他人之长的开放意识。故此,男女青年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凄美爱情故事多发生在蒲州,使蒲州成为中华儿女的爱情圣地。  相似文献   

16.
白猿教刀     
周锐 《课外生活》2021,(2):10-13
故事发生在关羽的老家,山西蒲州解良县。蒲州太守熊虎的儿子熊祥,在街上看中了老汉张继昌的女儿张鸾姣。管家熊福去提亲被拒绝,就想了个坏主意。县令苗信是熊虎的门生,熊祥便去见苗信,并递给他一张字条:“有人欺诈小弟,请师兄做主。”  相似文献   

17.
山陕会馆是河南省社旗县的一处重要文物,其艺术装饰历来为人称道.然而其画面不仅优美,从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代先哲思想更为可贵.探索会馆的悬鉴楼、大拜殿、马王殿等建筑艺术装饰中所折射的先哲生态智慧内容,不仅有助于充分汲取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文化精髓,而且有助于认识树立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设立的供聚会、寄寓之用的馆所,是民间自律、自卫、自治的组织形式。中国的会馆,兴于明,盛于清,衰微于民国。樊城会馆的设立当在明末清初,相继建有20余座会馆。目前,樊城会馆幸存仅5处。且损毁严重。  相似文献   

19.
福州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出现了一批客籍会馆。这些会馆主要分为行政会馆、商业会馆、科举会馆三种类型,并根据自身特征和业务需求进行城市的选址分布。在福州近代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这些会馆起到良好的联络乡谊、促进商贸、传承文化、倡导信义等作用,同时也是福州明清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相似文献   

20.
河东名酒     
河东自古素以酿造名酒闻名。较为著名的有蒲州(今永济)的桑落酒、蒲州酒,垣曲的菖蒲酒和芮城的堆花酒。 桑落酒因秋季桑叶凋落时酿成而得名。后周大诗人庾信有《就蒲坂使君乞酒》诗,中有“蒲城桑叶落,坝岸菊花秋”可证。《永济县志》中记载:“蒲州城外东南五里土龟原后土祠有桑落泉,因‘桑落酒’得名,酿酒最佳。”李肇《国史补》说:“河中桑洛坊有井,酿酒甚佳。”泉,坊,井皆固桑落酒得名,可见这种酒的酿造源远流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