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疲劳问题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在体育运动中,由于长时间肌肉紧张活动而出现的一种状态。客观上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主观上伴有精神疲乏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往往是不符合机体疲劳产生的时间和程度的。根据疲劳抑制过程的不同,许多学者将疲劳分为中枢与外周两种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类型,当机体进行短时间剧烈运动时所出现的疲劳,是以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等能源物质消耗、血液中乳酸堆积等外周因素为主;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肌肉运动产生的疲劳则以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2.
在高原环境中,由于缺氧会使运动员出现负性的心境变化状态.调查国家游泳队昆明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心境状态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员初上高原时,紧张和疲劳状态水平较高.在整个高原训练期当中,运动员的疲劳状态均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而精力却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耐力也可以看作对抗疲劳的能力。而疲劳是肌体进行一定的工作后,机能处于暂时下降的状态。机能下降的发生和发展,在人体机能适应过程中必然有其规律性。如果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就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消除疲劳的恢复手段及预防疲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理学把反应时看作是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和神经系统灵活性的一个指标。在体育运动中,反应时对许多竞赛项目的成绩有重要影响,并在运动员选材、训练水平的评价,以及运动中神经肌肉机能状态(如疲劳程度)的评价上被作为一项客观指标而广泛采用。同时,反应时亦是运动心理学研究所需要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溯源至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19世纪末,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1927年,亨德森(LawrenceJ.Henderson)创建的最旱专门用于体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即为运动疲劳实验室(HarvardFatigueLaboratory)。1个多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及其消除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从能量供应,代谢产物堆积。神经内分泌调节和肌肉收缩等多方面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于人们认识疲劳、消除疲劳进而提高训练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证实,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由于运动导致的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生理学现…  相似文献   

6.
一、运动单位的机能分化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叫做运动单位(Mator Unit)。故一个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冲动会传到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而引起兴奋和收缩。 Burke等人及Burke和Edgerton通过电生理学的研究把运动单位分成单收缩时间短而易疲劳的FF(Fast Twitch,Fatigwable)、单收缩时间短但耐疲劳的FR(Fast Twitch,Fatigue Resistant),以及单收缩时间长且耐疲劳的S(SlowTwitch)三种基本类型。从组织化学的特征看,属于FF、FR、S类型的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对有关中、长跑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第一个问题是:疲劳是怎样影响赛跑技术的?大家知道,用次极限强度进行标准负荷到极限时,其效率在疲劳状态下有所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氧的需要量增加,而摄氧量下降和出现明显缺氧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糖酵解过程不充分而造成严重的能量供  相似文献   

8.
1.运动性疲劳开展人类疲劳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生理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其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一直是世界各国运动生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虽然目前对疲劳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和不同运动形式产生疲劳的机制是不同的。运动性疲劳是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综合表现。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  相似文献   

9.
体育运动中神经-肌肉疲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神经-肌肉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本文着重介绍了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本文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时钟的一天是24小时,而人体生理学上的时间一天需要25小时。这种时间差会引起人体的没有特殊理由条件下的疲劳。最近美国学者进行研究,提出十项疲劳解除法: ①一定要遵守睡眠时间。在重要会议或电影高潮时睡的人都是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的不深的表现。婴儿一天睡16小时,能走的孩子睡12小时,成人  相似文献   

12.
缑奇锋 《体育世界》2014,(6):134-135
骨骼肌类型的研究不论从组织学及肌肉生理学角度看,或从对运动调节的立场看,都是很重要的。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训练密切联系,不同身体素质与不同肌纤维的分配比例有直接关系,这可以做为选材及安排训练的依据。为运动生理学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因此,关于骨骼肌纤维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疲劳是阻碍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深入,对疲劳的生理学分类及其生化机理有了较多的认识,不少研究者还在试图寻找既能强身又能加速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疲劳物质。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关于花粉可帮助运动员消除训练后疲劳,增加体力和耐力,改善心肺功能以及长期服用能促进红细胞生长和血  相似文献   

14.
田径运动员过度疲劳的恢复手段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访问法对田径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的原因及产生疲劳后运动征象进行研究,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角度对田径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后采用的恢复手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有关疲劳的产生机制在运动生理学中已有大量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则试用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疲劳与恢复过程中有序与无序的相互关系。 序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运动的规则程度.有序说明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运动的有规则性,无序表示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运动的不规则  相似文献   

16.
优秀赛艇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指导专家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之俊  高炳宏  李飞  苟波  马国强 《体育科学》2005,25(8):28-32,52
为提高赛艇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在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训练负荷评定和疲劳诊断开放式的评价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使用VisualBasic6.0编程平台进行软件开发,以Windows系统为操作平台,研制成功优秀赛艇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指导专家系统,实现了运动员信息综合管理、运动员机能状态评定、训练负荷监控、不同训练类型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指导的计算机化。  相似文献   

17.
1、运用教学课中恢复法加强运动员的恢复运动生理学理论观点认为疲劳是运动中产生的,疲劳产生之际恢复开始之时,那种认为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是训练后的事情是错误的,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训练安排与疲劳和恢复的关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训练手段,以延缓训练中疲劳的到来,减轻训练后疲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F3药液对小白鼠负重游泳时耐疲劳以及对小鼠极度疲劳耐常压缺氧的影响。结果表明:F3药液能提高小鼠的耐疲劳能力及常压耐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待续)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自本世纪50年代,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它进行研究。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但在运动实践中,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一直存在争议。运动生理学家也对高原训练引起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理学适应性变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本文从训练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对国内外高原训练的发展情况及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记录并观察大鼠在一次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CoG)的变化特征,揭示运动性疲劳形成的中枢机制。方法:通过神经电生理学皮层脑电记录方法,记录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的ECoG,动态分析运动性疲劳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频率谱、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鼠在一次性运动疲劳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运动状态下ECoG功率谱总功率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5),在6~9Hz频段出现密集的高能量分布;大鼠疲劳状态下运动ECoG功率谱频率分配与非疲劳状态下运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而α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力竭即刻频率分配与运动前安静状态差异显著,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θ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但在30min恢复期后,频率分配恢复至运动前的状态;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ECoG功率谱重心频率逐渐向低频迁移,在力竭前10min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当运动停止后,重心频率即向高频迁移,30min即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结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大鼠ECoG在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均伴随着δ节律比例的显著增加,提示,慢波δ节律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同时,运动疲劳所导致的ECoG变化恢复非常迅速,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30min)即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