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直惦念着我敬仰的朱作仁教授。2011年3月24日,我应邀到杭州讲学。汪潮教授沉痛地告诉我:"朱教授走了。"我的心咯噔一下,不觉潸然泪下。 朱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家,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而且卓有成就的大学教授。朱教授的文字,极具个性,富有才气。分析,则鞭辟入里,令人信服;批判,则观点鲜明,言辞犀利;劝导,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受理智的控制,又在多大程度上受“本能”情绪的控制?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是不相同的,这一是因为气质(主要是遗传的);二是因为心理学家称之为“觉醒水平”的现象;三是因为素养;四是因为经历。你必须认清自己情绪的力量并发挥理性的控制,才能达到情绪均衡,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理健康的研究 ,不应该仅以非正常人的心理状态为研究对象 ;只单纯地从医学角度 ,以满足于消极保持心理的正常状态 ;只局限于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这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依赖于社会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的定义 ,并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同。心理学家是从积极的、由意识控制的、有方向、有强度、对他人负责和认知性质等维度来阐述心理健康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项研究:他们找了20名刚大学毕业的学生,让他们决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放弃权力,放弃你的优越感,那么,你得到孩子们信任和尊重的机会就更大。”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早就这样告诫我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微言博义     
@张怡筠V:【1央乐与幸福有何不同?】心理学家们认为,快乐是感官的愉悦感受(例如吃美食,穿新衣等),快乐容易出现,却短暂不持久;而幸福,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脊梁     
美国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原是位医生。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他认为,在美国630万例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的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章剑和 《师道》2006,(6):47-47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他的学生分成了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予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另一位心理学家为了教会他的学生重视他人,信任他人,经常要求学生们站起来在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表扬某一个同学。这种练习不仅使全班学生感到愉快,而且使他们在人格上健康成长,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拥有了自信。生活中也常常这样。有时一个人的自信往往是通过别人小小的表扬而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圣野 《红领巾》2011,(1):26-26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发现人的记忆忘却很有规律,如图(左)。从图上可知,记住的知识一小时后50%都忘掉了;过了一整天以后,不过只忘掉60%;两天后,才忘掉70%。从中,艾宾豪斯告诉我们,越新记住的忘掉越快,特别是在刚记住的一个小时后忘性最大。因此,应这样安排每次识记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3.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幼儿期是宝宝形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一时机做好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老人总是被楼底下的孩子们吵得睡不好午觉,他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老人只好去向心理学家求助.回来后,老人对孩子们说:"你们讨论的问题太有意思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每天给你们1块钱."于是,孩子们吵得更厉害了.过了一个星期,老人对孩子们说:"我虽然很喜欢听你们讨论问题,可是我没那么多钱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毛钱."孩子们就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天天吵.又过了一个星期,老人对孩子们说:"我连1分钱也拿不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天天来这里讨论问题."孩子一听,不给钱还讨论个啥劲啊.于是,孩子们再也不来吵闹了.  相似文献   

15.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再也不肯下来。可那木马不是为了出售,只是商店的一个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还是不听;说带他吃肯德基,依然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望,总之一个态度,就是不听。当时形成了一个僵局,最后一个店员说“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家正好在,我们让他下来想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自圆心理     
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止。1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止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得出结  相似文献   

17.
忍住一份甜     
陈惠芳 《青年教师》2006,(11):47-47
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许诺说:“假如你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奖励给你们两块糖。等他出去后回来,有些寂寞的孩子终于忍不住,吃掉了那块糖,接着,又有人做同样的事情……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实验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造出一番辉煌事业的就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刘振龙 《学习之友》2010,(10):24-25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人既不知道村子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想走了;越往前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相似文献   

19.
<正>张厚粲:1927年生,河北人。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张厚粲先生,笔者会选择明朗的黄色——热烈、张扬、充满着生命力,即便是在黑暗中,她也能竭尽全力地绽放出光和热。生活就是一场战斗,只有勇敢的战士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当战火燃尽,往事已沉底,曾经的沧海桑田便是她值得纪  相似文献   

20.
我的祖母说过:“人们应该在最美好的时候离开。”因为这个认知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不是我的祖母,而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他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峰终定律”: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