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廷炳 《教育》2015,(4):24-25
目前,我国的高考基本上是一年一次。虽然有的地区部分学校是春、秋二招,但事实上未成气候,仍以秋招为主。有些考生往往一耗就是一年的大好时光。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每年有三次或者四次高考,求学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就将大幅下降。为改变"一考定终身"问题,使高考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笔者建议:参照生物节律周期,增加高考次数。生物节律周期现象值得关注20世纪初,德国医生威尔赫姆·林里斯、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发现了人的体力节律和情绪节律。后来,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  相似文献   

2.
林清峰 《新高考》2011,(3):62-63
上个世纪之初,德国医学专家威尔赫姆·弗里斯与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瓦斯波达,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许多病人的病情,呈现出23天或28天的周期反复。由此,他们发现了在每个人的体内,存在着23天的体力盛衰周期和28天的情绪波动周期。20年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特里切尔教授通过对300名大、中学生的跟踪研究,又发现了人的智力有33天的强弱周期。为此,科学家们把他们3人发现的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的变化周期,称之为"人  相似文献   

3.
通过剖析45名2002年体育高考学生的术科和化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时的生理节律,发现生理节律与高考成绩关系密切.学生处在高潮期时易于考出好成绩.体育术科高考成绩主要与体力钟、情绪钟密切相关;化课高考成绩主要与智力钟、情绪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节律,这种节律的变化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被称为“PSI”理论。通过基于“PSI”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案例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与其个体的生物节律有着密切关系。正确把握和运用“PSI”理论,选择恰当时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开展思想教育,能更好地取得思想教育效果,避免或减少教育失误。  相似文献   

5.
1.人体生物节律的涵义、产生与发展 生物钟又可称为生物节律或生物韵律。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受生物节律的支配。人体生物节律描述的是人体各种生理、行为及形态结构随时间迁移作周期性变化。科学研究证明:每个人从“呱呱坠地”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一过程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体温、激素分泌、经期等这些生理形态都具有周期性。人体生物节律是在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6.
章剑和 《中学教育》2003,(10):40-40,39
心理性疲劳 ,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 ,是人的主观体验的一种疲倦感。它的危害性 ,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 ,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 ,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 ,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因此 ,对三种节律有不利影响的因素 ,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心理疲劳的原因。要想消除心理疲劳 ,光靠保证睡眠时间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 ,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 ,影响整个身心健康。所以 ,一旦发现学生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 ,教师应和学生共…  相似文献   

7.
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疲劳。从高三学生复习迎考角度看,造成其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8.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在格拉次市对200名中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每堂课安排20分钟课间休息为5分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课时节律减轻了学生时心理负荷,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管理者对情绪表现规则的强制性要求对于员工情绪耗竭的影响,通过对612名服务行业员工的调查并利用逐步线形模型(HLM)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管理者对情绪表现规则的重视与员工情绪耗竭呈正相关,这表明管理者对情绪表现规则的强制性要求而非工作对员工情绪耗竭有重要影响。另外,员工的职业角色认同是管理者对情绪表现规则的强制性要求与员工情绪耗竭的中介变量,但自我效能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有时很好,有时又很坏。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我们人从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的终结,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到弱、由弱到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的体内存在着一个神奇的“时钟”——生物钟。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分别用曲线来表示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之日算起,起点在横轴的零点,曲线在横轴以上的日子是高潮期,处于横轴之下的为低潮期,和横轴相交的则为临界期。研究表明:高潮期和低潮期…  相似文献   

11.
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情绪的波动,从而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情绪管理可以较好的控制负面影响的出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禅宗在企业员工情绪管理中的作用,发现禅宗是一种内外兼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山东两省的轮椅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员疲劳量表(ABQ)结合访谈对心理疲劳程度严重的20名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组合训练.通过6周的心理训练,用ABQ及心境状态量表对心理疲劳进行检测,并运用t检验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心理组合训练对运动员在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2个维度上均出现显著性与非常显著性改善.心理训练组合方法对降低轮椅篮球运动员情绪体力耗竭、紧张、愤怒和慌乱具有显著性作用.同时能提高精力、获得更多良好的自我情绪体验.该研究为消除轮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建立良好的训练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操作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国的高三毕业生正处在紧张的考前冲刺阶段,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迎考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感到学习有压力,有近一半的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出身心疲劳现象,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造成高三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修订了《员工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问卷》,并将其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国版简式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和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倾向性依次为预期、压力与放松、身体状况、回报与目标实现、环境与他人情绪、他人态度与评价、运气;EPQ-RSC分量表与各归因因子的相关显著,揭示了人格与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归因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运动中,人的体力、智力与情绪共同影响着训练和比赛。但情绪与智力的调整往往被忽视,这是很不可取的。如果将三者的调解科学地运用于体育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我们学校体育业余训练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管理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表明员工的情绪智力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251名银行员工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银行员工情绪智力、情绪劳动和工作绩效的关联性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情绪劳动在情绪智力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力量、情绪生物周节律变化规律和其影响因素,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象与方法:随机选取某学院09级体育专业羽毛球训练年限均在两年左右的学生,其中男、女生各15名,年龄为21~24岁。力量测试部位包括握力、背力,情绪量表采用大学生情绪量表。结果:一周内体育专业学生每天的力量、情绪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握力和背力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P<0.01)。一周内体育专业男生或女生每天的力量、情绪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男生握力和背力之间存在正相关(r=0.373;P<0.01),女生握力和背力也存在正相关(r=0.531;P<0.01)。结论:(1)体育专业学生力量、情绪不存在生物周节律。(2)性别、年龄对体育专业学生情绪、力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心理反应表明:情绪应激能使情绪和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达到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我调节可以使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达到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心理反应对散打运动员情绪耗竭和体力耗竭的预测效果大于对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负评价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和德国科学家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在-157℃的超低温环境下,水也能够呈现液态。这一发现或将为科学家探索宇宙有机分子甚至生命的形成打开新思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教授托马斯·吕尔廷领导的团队与德国同行一起在实验室发现了这种现象。吕尔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以<员工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国版简式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和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倾向性依次为:预期、压力与放松、身体状况、回报与目标实现、环境与他人情绪、他人态度与评价、运气;EPQ-RSC分量表与各归因因子的相关显著,揭示了人格与人际交往中情绪归因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