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日前拜读了中央电视台孙玉胜所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颇有收益。他把中国电视的改革总结为十年一轮的周期特征,1983年、1993年和2003年。中国电视的第一轮改革体现在电视的发展体制上,第二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叙述方式上,而第三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报道方式上。这其中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新闻改革实际上都伴着电视理念的创新,可以说,电视理念的创新是电视新闻革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创办不到9年,每期节目一般也只有13分钟,但这个栏目却以鲜明的特色,成为了中国政治生活中“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重要窗口,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是“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新闻的领军部门,中央电视台的的新闻直播一直是业界学习的典范。该书用第一手的鲜活素材、直率幽默的语言,清晰地勾画了中央电视台十年来所创造的新闻直播史绩,为研究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杨文萌 《新闻知识》2007,(2):13-16,79
一、风生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国内电视理论界人士认为,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到现在的40余年中,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经历了三次浪潮。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新闻联播》,开辟了“时政新闻”的先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开播《焦点访谈》、推出《新闻调查》,一系列的新生栏目让新闻有了故事,有了深度。中国电视新闻的这两次改革浪潮都是由中国最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发起和推波助澜的,而进入新世纪后,电视新闻改革掀起第三次浪潮的始作俑者则是地方电视台。2001年是新旧纪元之交,当年一个标志性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5.
新闻属于意识形态。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新闻的产生就是为了传播社会各种信息,传达社会活动经验实现改革。我们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新闻就要不断地反映“改革”这个客观存在,社会活动在不断创新,新闻就要不断反映这种创新。  相似文献   

6.
那长春 《新闻知识》2004,(11):31-33
尽管中国的新闻改革在平民化取向上行走了许多年,但对新世纪的中国新闻界来说,“民生新闻”无疑是刚刚出炉的新概念,其流行速度不亚于新闻消息的传播速度。如果把一个理论概念的出笼与成熟比作果实的瓜熟蒂落,那么“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几乎是被民生新闻现象的热浪烤熟的,难免外熟里生,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课题摆在了学术界和业界面前,双方只有继续对它耐心“烘焙”,方能成熟。  相似文献   

7.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于丹丹 《今传媒》2016,(8):134-135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品牌的象征,2011年“走转改”启动实施以来,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改版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本文选取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的三档新闻栏目《新闻联播》《每周质量报告》《焦点访谈》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央视新闻节目改版后在新闻图像应用上的新特点:新闻图示的应用让“大数据”新闻简单易懂,使人眼前一亮,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能够一目了然;借力新闻记录电影的形式,跟踪记录,真人真事,真实还原,现场冲击力强,让观众有了最真切的“使用体验”;为了化解严肃呆板的形式,营造轻松、活泼、亲民、和谐的新闻播报形式,引入 FLASH 动画和新闻漫画等多种形式,以专家视角、平民化呈现,幽默诙谐的方式让受众的亲切感倍增。  相似文献   

9.
当前,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机制创新突飞猛进,中国地市报同样面临着创新问题。可以说,不创新,死路一条;一创新,柳暗花明,生机无限。 然而,创新需要人才。我们需要富有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也需要追求新知识不断自我更新的人。这是使新闻创新付诸实施的保证。 思考之一,必须正视现实,树立危机意识,地市报才能在未来的新闻竞争中“知彼知己” 纵观地市州报现时的生存环境,看起来“莺歌燕舞”,实则兴盛与危机并存。具体来说,有以下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来自同类的印刷媒体。可以用“腹背受敌”来概括地市州党报…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的主要观点是:一、 2023年全球新闻环境虽已在“新冠疫情”冲击中恢复,但外部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仍有重大变化。二、2023年多元新闻行动主体的关系变化表现为:(一)平台与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大幅减少了合作,但大平台越发成为影响新闻媒体的生态力量;(二)传统新闻媒体仍然是新闻生产主力,但对舆论的影响力有被边缘化风险;(三)部分原生泛新闻媒体发展势头受挫。三、对2023年全球调适性新闻创新、关系性新闻创新、生产性新闻创新从9个方面展开论述。根据本年度报告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新闻创新研究与新闻创新行动的关联性越发密切、全球新闻创新与中国特色路径的可对话性也在增强。新闻创新领域还有大量目前尚未充分解答的问题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如新闻业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平台对新闻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公众在数字空间和日常空间下的不同表现以及“舆论”形成的不同方式、如何摆脱“数据迷思”重新思考新闻业与公众的关系、如何在“深融”阶段继续探索“新闻+”策略、记者如何在获取和处理数字化新闻素材上体现专业价值、新闻叙述创新如何在“讲故事”的同时坚持高质量新闻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1.
陈亚东 《新闻世界》2013,(10):114-116
经济新闻创新或有所突破,笔者以为需从新闻脉络与表达路径上突破。马鞍山日报今年上半年在经济新闻创新上做了有益探索。表现为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图”字上下功夫;在“评”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党报新闻改革的立足之本。近年来,聊城日报社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来审视和把握新世纪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发展趋势,主动应对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紧跟时代发展的主流,抢抓机遇,不断在创新编采机制、创新办报思路、创新报纸“面孔”、创新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新闻业务改革拓开了一个广阔的上升空间。1998年以来,《聊城日报》连续4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03广播新闻高层论坛”11月11曰至16日在江苏省华西村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广播发展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的宗旨是: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机制,拓展广播新闻发展空间。 本届论坛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江苏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率承办.江苏华西集团协办。论坛组织方的领导、高  相似文献   

14.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理念的指导。做新闻工作,最大的理念是创新。创新,从来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新闻,贵在于新,无新之新闻,一钱不值。新闻工作者的全部工作,说到底,就是在求“新”。创新,永远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当务之急。放眼当今传媒业,竞争中明显良莠不齐,良者之共性,无不生机勃勃,不断创新;莠者之共性,无不死气沉沉,缺乏新意。没有了创新的机制,没有了创新的激情,不战而自败,是所谓哀莫大于“新”死也。  相似文献   

15.
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对工作性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性报道的“工作味”,必须从工作性报道的源头去创新,从工作性材料中去发现“金矿”,开掘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中央对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舆论的顶层设计。其内部逻辑,来源于主流媒体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早日实现中国梦以及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实际需要。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这几个概念既独立运行又互相连结,共同构成一个由顶层设计统率的概念体系。新形势下提升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需要推行“文化综合创新”,并借鉴全球的创新理论成果,做到“理论创新为要”和“思维创新为先”。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创办之后.全国各级电视台陆续开设了类似的新闻节目。这些在黄金时间播出,并要求下级台完整转播的新闻栏目,一般称之为“主新闻”。冷静理智地分析“主新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对于新闻改革的深入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在改革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各项工作前进的动力。如果说,目前,军事摄影的创新发展,也随着我国的改革发展而发展着.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而发展着,随着我国新闻摄影的创新发展而发展着,但总体来说,军事摄影的创新发展还滞后于“读图时代”人们对新闻图片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滞后于我国新闻摄影的整体发展。人民前线报历来重视图片新闻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华商报》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报纸图片新闻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先后有20多幅新闻摄影作品在全国和省内获奖,其中记者胡国庆的《24岁上小学》获中国新闻铜奖,在今年3月1日结束的“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当中,记者谢海涛荣获“十佳记者”称号,  相似文献   

20.
杨晓东 《新闻知识》2005,(11):43-45
这个题目,是够荒唐的了。难道新闻摄影就不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