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生活在汉献帝建安(196—220)时代的七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刘勰对他们都有评论。刘勰对作家的评论,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十分精采。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建安七子”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例。孔融气盛于为笔  相似文献   

2.
论建安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公元196年,终于公元220年。但一般认为建安文学之“建安”时期,其上限可以上溯至曹操作《薤露行》的公元190年,下限则可移至曹植逝世的232年。讨论建安诗派是以这样的时限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济川赋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五月曹操封魏公,此赋有“思魏都以偃息”之句,故知斯赋作于此事之后。观曹植《朔风诗》、《王仲宣诔》可证。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率军征伐孙权,曹植传云,时操“使植留守邺”,似乎丕随军出征。冬十月,曹军自合肥无功而还。此赋大概就是渡济水返邺途中的作品。此赋言济川洪波之势也。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处于两汉和魏晋两个时代的分水岭上,上承两汉,下启魏晋,标志着两汉文学的结束,又是魏晋文学的发端,是从“汉音”过渡到“魏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古代文学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建安文学的上限可以上溯至曹操写作《薤露行》的公元190年,下限可以下移至曹植逝世的公元232年.纵观建安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可以  相似文献   

5.
建安七子诗散佚严重,今编校成集后,部分诗作依然存在作者不确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依据俞绍初编《建安七子集》,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简叙和讨论建安七子诗的辨伪状况.其中阮瑀《琴歌》和《诗渊》中王粲的两首逸诗可以确定非其所作,其余五首均缺乏足够的证据,仍然存疑.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五同志主编,下同)第三编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开篇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建安文学”在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建安时期:从东汉末代皇帝刘协被曹操挟持至许昌改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到曹丕代汉,建立曹魏王朝(建安25年,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书关于《火烧赤壁》的时代背景介绍中写道:“东汉末年,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割据局面。魏国的曹操统一黄河流域以后,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吴国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这两股势力”。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此时,中国大地上并没有魏、蜀、吴三国这样的政权形式。陈寿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是这样写的:十三年“秋七月,公(指曹操)  相似文献   

8.
《典论·论文》的作家个性论隋长虹曹丕的《舆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的重要论文。建安时代,由于政治社会状况及时代思潮的变化,文学创作非常活跃,建安作家一反几百年的儒家传统,摆脱两汉时期“厚人伦、美教化”的文学思想禁锢,打破文坛上“依经...  相似文献   

9.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  相似文献   

10.
建安七子中间,陈琳、阮瑀最值得作一比较,也有必要作一比较。陈琳和阮瑀都擅长散文,但陈文气势雄壮,文笔劲健,阮文情志绵密,文气平顺;阮瑀的诗歌成就胜过陈琳,陈诗悲壮刚劲,是建安风骨的典型,阮诗悲凉低沉,已有正始之音的某些特点;陈琳的征战赋更多地受汉大赋影响,辅张扬厉,词采华丽,气势雄壮,而阮瑀的咏物赋更多地体现出抒情小赋的新气象,篇幅短小,比喻形象,抒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庐山白鹿洞书院东碑廊有一通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当时南康郡守董文伟所立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碑,碑文除镌刻了南宋朱熹守南康军时手订的《教规》外,还附录了《程董二先生学则》(以下简称《学则》)以及朱熹在公元1187年所书的跋文。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修撰的《德兴县志》在《卷三九·艺文志·文征·杂著》中,首篇录了朱熹的跋文,还有《学则》十二条(自“居处必恭”至“相呼必以齿”)逐条咸有说明。  相似文献   

12.
“隆中对策”今论潘民中,王海燕人们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诸葛亮会晤的内容,即《隆中对策》已作过不少研究,但窃以为言犹未尽。本文拟从《隆中对策》所规划的三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实施之得失;“隆中对策”的历史作用等三个方面试抒浅见,聊充“事后之...  相似文献   

13.
说起《诗经》中的成语,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经》中的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请看,“高高在上”(《诗·周颂·敬之》)、“斤斤计较”(《诗·周颂·执竞》)、“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小心翼翼””(《诗·大雅·文王》)、“子...  相似文献   

14.
一、“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述是极其有趣、生动的。但历史上“借箭”的不是孔明,而是孙权。据史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吴两军相持一月有余,胜负未分。一天“权乘大船来观曹  相似文献   

15.
“请”字本是动词,本义是“告”。《说文》:“请,谒也”,“谒,白也”;《尔雅·释诂》:“请,告也”。引申为“问”。如《李愬雪夜入蔡州》“诸将请所之”,“请”就是“问”。今有“请安”,就是用的“问”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一统天下之大计。时年27岁的诸葛亮远见卓识.以锐利的战略眼光向刘备提出了一套由“三分天下”继而建基立国、复兴汉室的战略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最早收录在南朝末年徐陵编定的《玉台新咏》中,前有小序记该诗本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后人皆信以为真。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首先质疑,认为《孔》或为“六朝之作”,后有陆侃如、张为骐、盛瑞裕等人附和。而黄晦闻、萧涤非、余冠英、王运熙等人坚持《孔》为汉诗,这一观点至今日似成定论。胡适不选成“六朝论”,也否认“汉诗论”,认为《孔》产生于魏晋。笔者据诸家学者提供之证据,认为《孔》诗应产生于公元220年至320年间。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建安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世积乱离、满目疮痍,却决不是一个颓唐、小巧的社会,也不乏精力弥满的作家。建安时代许多作品呈现了“力之美”的风貌,建安文学可以说是“力”的文学。刘勰大约是以“力”论文的第一人,也是以“力”许建安文学的第一人。他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力柔于建安”。钟嵘也指出:“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至陈子昂则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提出要复“汉、魏风骨”,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从此,建安文学便与“建安风骨”联系在一起了。当然,建安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只是有“力”这一个特点,但有“力”无疑是建安文学的显著特点,“建安风骨”为后来历代论家所  相似文献   

20.
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安徽毫县)人,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操次子,因其兄曹昂早死,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于建安二十二年立丕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辞世,丕嗣位为魏王,同年冬,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都洛阳,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在位七年,公元226年卒,溢“文”,称魏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