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的诗尤其以其归隐后的田园诗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诗大部分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时期,这个时期也是诗人一生中最失落、艺术经验最成熟时期。以其作品为重心,从时代社会和个人性格两方面试论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荣枢 《科教文汇》2008,(1):152-153
一千六百多年来,研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学者不可胜数;探讨陶渊明辞官归田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鉴赏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的学者和著述却并不多见。笔者通过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从主容两观来考察,得出的结论如下:主观原因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决定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动乱、官场腐败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李箫 《科教文汇》2007,(9S):187-187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大诗人。少时有“大济苍生”的宏愿,二十九岁入仕,但济世愿望无由施展,便在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躬耕不复出仕。陶渊明归隐后,逐渐接近了劳动人民,因而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农村景物,反映农村生活,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点;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淳厚有味,咀嚼又让人回味无穷;情理浑融,又使陶诗给人无限的愉悦,蕴含了人生的真谛。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高洁的品行,隐士的态度更是成为封建士大夫的处世准则。  相似文献   

4.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大诗人.少时有"大济苍生"的宏愿,二十九岁入仕,但济世愿望无由施展,便在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躬耕不复出仕.陶渊明归隐后,逐渐接近了劳动人民,因而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农村景物,反映农村生活,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点;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淳厚有味,咀嚼又让人回味无穷;情理浑融,又使陶诗给人无限的愉悦,蕴含了人生的真谛.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高洁的品行,隐士的态度更是成为封建士大夫的处世准则.  相似文献   

5.
减法生活     
<正>“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今社会上常见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印证了这句话。生活中学会减法,才能活得更快乐。学会减法,能充实自我。陶渊明曾因家贫而做官,但他做官期间并没有迷失自己,仅80多天,就因对腐朽官场的不满而弃官归隐田园。虽然重回贫困,可他却生活得很快乐。他看淡名利和物质需求,创作了很多广为流传的田园诗。他  相似文献   

6.
杨洪波  邱建伟 《科教文汇》2008,(28):243-243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所包含的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渊明以“自然”之思为旗帜,以“平淡”之诗为艺术创造了诗歌新的意境。陶诗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是玄学的延续。这种思想使陶渊明在面对生死以及贫困的生活时,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从认识论角度看 ,技术审美价值的概念能够在历史和现实中获得逻辑的、实证性的解释 ,其定义可以从哲学、价值论等角度展开。技术审美价值是多因素形成的 ,技术本质与美本质的同一、技术美的客观存在、劳动的创造性的内涵、真的形式、善的意义、美的信息的流变等等 ,这些方面共同成就了技术的审美价值。技术审美价值是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的环节中实现的 ,审美的设计、技术的消费和享乐、技术的交往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本来是晋宋间隐居田园的文人.南宋的理学家根据时代的需要,选择其部分诗文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给他的隐居不仕的节操附加上了儒家的道义,从而生成了陶渊明的儒者人格——作为儒者,可以隐居不仕,但隐居不仕必须依儒家的道义为根本理据.这种儒者人格的生成对后世的士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士人可以名正言顺地以陶渊明为榜样来效仿他的田园隐居.士人们在效仿陶渊明的儒者人格的同时,又不断完善了这种儒者人格,并进一步推广了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做教材,提倡"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我们的田园课程所追求和呈现的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下提倡的活教育、活课堂。种植活动是田园课程关键的组成部分,作为田园课程实施的关键途径之一,其资源的收集与运用尤为重要。笔者试从物质资源的角度,谈一谈种植活动中资源收集与运用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1 美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十分密切 ,从高山大川、日月星辰 ,到花草树木、鱼虫鸟兽 ,从人类社会生活到艺术世界 ,都包含在美学的视野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美学命题。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处处都能发现美 ;一片淡淡的游云 ,一缕金黄的阳光 ,一株苍翠的老松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甚至劳动人民那黝黑的皮肤 ,那由于劳累过早长成的皱纹里 ,人们也可以发现一种闪烁着勤劳的美 ,一种坚韧人格力量的美 ,作为语文教师 ,让学生写观察日记 ,用心观察感悟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劳动的赞歌     
张宏宇 《科教文汇》2012,(13):I0001-I000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其中《十亩之间》是一首采桑的歌,写几个小伙子相约去看采桑姑娘的情景,体现了青年人劳动的乐趣;《椒聊》是描写一群采花椒的妇女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乡村的夜     
<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咏着田园诗,在乡村里安静地生活着,乡村的景色令他着迷。在这一切的景色中,我认为乡村的夜景是最令人着迷的。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24)
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都会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目前研究的一种重要课题主要是如何有效利用地质环境,这个问题可以从防治灾害的角度去思考,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合理的灾害防治体系和地质环境利用体系科学的建立,从而可以将地质灾害不断减少。所以本文主要是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365~427)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的《桃花源诗并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许多名篇为人们所熟悉、喜爱和传诵,然而,他的社会思想尤其是他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长期以来,都没有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只是把他作为一个生逢乱世、弃官避祸的消极避世主义者,把他作为一个放浪山林、寄情田园的隐士和田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能端正人们语言、思想、行为、情感等内质的高尚而伟大的活动。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架起书面语与口头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作品,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依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教学应强调从应用、实用的角度不断探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内质”。形成一种独特的认识社会的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高职语文教学应从美学角度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重视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白瑜 《今日科苑》2006,(8):57-57
DV是整合营销传播背景下的一种自媒体形式,其在大众中的普及趋势标志着“个人影像时代”的到来。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从交叉论证历史、去工业化生产和自媒体三个方面,豹窥DV数码影像对社会精神面貌、人们生活状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奇  徐小可 《知识窗》2012,(7X):39-40
<正>《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去鉴赏古代诗歌:一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体,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孔子以"思无邪"概括《诗经》,显示《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饱含着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最温柔、最敦厚的情感。我国古代诗大部分是抒情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珠 《内江科技》2007,28(6):133-134
语文与美育有着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音乐和绘画的角度创设审美氛围来渲染文学作品中的美;从欣赏和分析的角度诱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启发学生去欣赏文字的美;进而从联想和构思的角度开启审美想象,最终让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19.
历史审美是除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以外的第三种深层次审美形式,能给审美主体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历史美感.本文从历史审美激发人的"求真、求善、求美"之情,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历史审美增强人对生命、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审美引领人渐入人生佳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历史审美角度论述其对国民人文精神培育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德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详尽也比较权威的分析,成为中国学者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重要范本与依据,然而由于这一理论是舶来品,出现很多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从日常生活表层的审美化,技术和传媒对我们物质和社会现实的审美化、生活实践和道德方向的审美化,认识论的审美化、人成为美学人五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二个层面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浅的层面,其余为深层次的审美化。目前诸多学者主要是从浅层次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来解读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