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典、对仗、声律、藻饰,是以四六言为主的骈文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其中,典故的大量运用最能反映文人高雅典奥的审美趣味。王勃《滕王阁序》为骈文翘楚,时风所及,差不多句句用典。其隶事用典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以人事。”(刘勰《文心雕龙》)典故的运用,包括造语、用事两个方面。造语即摘取典籍的词句,用事即依据故  相似文献   

2.
本篇疑点主要有二:一是指瑕的内容是否妥当,其内容可分为三:一者,内容之暇,包括思想感情与用事;二者,体制之瑕,包括体裁与格调;三者,语言之瑕,包括用词与表达。二是"赏际奇至"和"抚叩酬即"八个字的内涵,刘勰用以代指当时文坛用语之弊——远离本义而"依希其旨"。  相似文献   

3.
点化 ,原指古代方士的点金术 ,引申为指点感化 ,谓佛家或道家用言语方术启发人学道。后来指将前人的有关文句或文章适当变化之后 ,恰当而又自然地运用到自己诗文中来的艺术手段。如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即从李白《清平词》“一笑皆生百媚”点化而来 ,而李白的诗句又是从江淹“回身转佩百媚生 ,插花照镜千娇出”点化而成的。经过点化能产生新的意境 ,所以这类诗句往往十分传神。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技艺 ,对于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都将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一、用事类点化用事即引言用事 ,古人还称为“事类”“使…  相似文献   

4.
宋人在文学创作上,讲究"以才学为诗",推崇资书用事。兴起于宋代的诗话,对用事的记述和评鉴随处可见,既对用事有所指瑕,又提倡"用事工者如己出",如盐融于水,不漏痕迹,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宋人在文学创作上,讲究"以才学为诗",推崇资书用事。兴起于宋代的诗话,对用事的记述和评鉴随处可见,既对用事有所指瑕,又提倡"用事工者如己出",如盐融于水,不漏痕迹,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贞悔考释     
"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确切意义及其中所隐含的上古筮法却未为人明确揭示.上古人以内卦(或外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或内卦)为"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考古材料中同一器物上的几卦内、外卦相同的现象也被揭示并纳入了解释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今日中学生》2014,(7):18-20
正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一方面也可以使文字简约,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当然,用典本身也可以使文章用语显得典雅、生动,语言更加书面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用事的客观基础为4个方面-符合接受对象深入浅出的特定需要,取决于自身的特殊性;符合时代特征和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体现生存价值。用事之小与说理之大,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事应小要大,俣小中含大,小中见大。定向性是用事之本质特征。短认用事主要有就事立论、缘事立论、借事立论和以事论证4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11.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用事的阐述虽寥寥数语,却集前人之大成而又有所创新,站在诗歌缘情本质的更高层面来看待诗歌用事的问题。他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端,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出发,提出是否用事并无绝对、不必多使事、用事不必拘来历、忌骨董趂贴、贵透彻脱洒的用事观,对明清诗歌用事观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用事的阐述虽寥寥数语,却集前人之大成而又有所创新,站在诗歌缘情本质的更高层面来看待诗歌用事的问题.他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端,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出发,提出是否用事并无绝对、不必多使事、用事不必拘来历、忌骨董趂贴、贵透彻脱洒的用事观,对明清诗歌用事观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内容包括世界屋脊、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两个框题,主要落实"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两条课标中有关青藏地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篇疑点主要有二:一是指瑕的内容是否妥当,其内容可分为三:一者,内容之暇,包括思想感情与用事;二者,体制之瑕,包括体裁与格调;三者,语言之瑕,包括用词与表达。二是"赏际奇至"和"抚叩酬即"八个字的内涵,刘勰用以代指当时文坛用语之弊——远离本义而"依希其旨"。  相似文献   

15.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开篇即提出"言志为本,咏物为工"的诗学观点,这一命题便是整部诗话理论观点的核心。以言志为本,是张戒《岁寒堂诗话》的论诗宗旨,同时他又提出"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的理论理想,将"言志"与"咏物"并举,发展了儒家传统的"诗言志",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诗坛上受苏、黄影响极大的诗歌专意于补辍奇字与讲究用事押韵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6.
邢爱芳 《辅导员》2009,(14):13-13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相似文献   

17.
词语简缩是自先秦至现代汉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词语的简缩也主要是将多音词或短语简缩为双音词。《颜氏家训》的词语简缩主要有人名、官名、书名的简缩,引言用事的简缩和佛教词语的简缩三类。这些简缩式双字格一部分已经成为常用词,还有一部分尚未成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汉语词汇本身的双音化发展外,我们认为主要是受骈文和佛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作家的学问、思致看作创作得以展开的质的规定性;"不用事"、"作用事"等五格论诗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排斥典故等学问,但深层次上却要建立以作者情性为本、学问为辅的文本秩序;十九字论诗中对"意"的突出进一步把文本中显现出来的"境"落实为理想的审美范式。可以说,皎然诗论中的学问观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诗论,一方面它是魏晋以来学问观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重情"诗论思想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对《锦瑟》等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诗意,应当贯彻通透原则:“通”即通晓诗意,通盘理解诗的主题、意境等;“透”即注重声韵、句法、用事等方面的体认。  相似文献   

20.
胡应辟的用事论是其诗学主张中最有价值者之一。他可能是古代第一个具体论述诗歌需要用事的人。他认为诗歌要用事的原因是:一,用事可以表现诗人才华;二,某些体裁的诗歌必须用事;三,是诗歌的重要表达手段与表现内容。但是他并不是认为诗歌可以滥用故事,而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合乎诗歌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