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梁启超积极探索社会变革,提出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内容的新民思想。文章从中学与西学的角度,梳理了新民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和渊源;从思想演进及实践视角,分析了梁启超试图将道德观与救亡主题进行调和的中庸尝试尽显矛盾冲突的不相适应性;从救国方案与社会变革相脱离的实际,揭示了“新国”必先“新民”的改良立场有悖于逻辑关系之主观局限性。文章通过深入解读与思考,概括了新民思想体系保守、动摇以及不和谐、不彻底的特点,同时肯定了其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反省与主张变革的进步意义,对学界深入系统研究梁启超新民思想提供了借鉴之思。  相似文献   

2.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意识到国家的贫富强弱与国民整体文明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他主张实施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承认人的价值,培养具有独立自由思想、权利与义务思想、进取冒险精神和尚武精神的新民教育。同时,梁启超也认识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价值。他通过确定女子教育的宗旨、女子教育的作用和提出女子教育的办学章程等途径,来完成对女子教育的建构,进而使其新民教育思想更加完善。梁启超的新民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新民说》看梁启超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界一般认为:对传统文化在深层次结构上进行反思,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这之前,在文化的反思与选择方面,尚处在理论和制度层面。实际上梁启超以政治家、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基础上,从1902年开始,即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独创见解,从而把更新传统观念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主要以梁启超《新民说》等专著为主线。在本文的第二大部分中,研究了如下内容:(1)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2)克服奴性劣根,养成独立人格;(3)建立新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留学美国时期和到北大任教以后,对桐城派主要持批判的态度。但胡适同时对桐城派作了肯定。胡适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和桐城派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酝酿、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梁启超的社会改造学说促进了五四运动思想气候的形成;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粱启超领导的晚清文化革新的继续和发展;梁启超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因此可以说,梁启超对五四运动是有所贡献的。但也应该看到,在主观上,梁启超并不想发动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7.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记录自己在欧洲的所闻所见所感。《欧游心影录》中反映出梁启超后期的新民观,与五四运动前的新民观有显著的区别,他提出新民应具有国民自觉心、"尽性主义"、注重东西文化调和、具有法治精神、具有世界主义。而梁启超欧行之后的新民观更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  相似文献   

8.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和福泽谕吉都来自封建旧营垒,又都受现代西方文明的洗礼,他们极具启蒙主义特征的教育思想形成于中日两国近代化的转型时期。梁启超深受福泽谕吉的影响,把塑造体验人格、享有人权的"新民"作为教育救国的出发点;福泽谕吉视发展智慧为日本文明开化的当务之急,将实学作为振兴日本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丛报》于1902年12月14日刊登了梁启超的《释革》一文,在当时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无疑投下了一颗炸弹。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在其27年从事与报业有关的活动中,经历了维新运动时期、新民运动和立宪运动时期、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主持了17个不同的报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对报刊功能的认识;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对舆论监督的看法;对报刊业务的突破。虽然粱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免有些局限,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发展,造就和奠定了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爱国者、报业界巨子、杰出政治改革家与启蒙宣传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资产阶级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学者.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晚年的讲学与著书立说时期.学术界对于他在戊戌变法时期的功绩与贡献,一般都是肯定的;而对于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评价,则是贬多褒少.本文拟对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过,以及学术界的不同看法,提出一些初步的见解,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复杂多变,在近代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要理清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脉络,新民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新民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更好地把握梁启超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新民思想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提倡尚武、冒险、进取的公民精神;倡导爱群、为公、利他的"合群之德";主张争取个性自由,根除"我奴隶于我"的奴隶性等等,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新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新民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的构建,竞争意识的培养,公共伦理的塑造依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秀群 《文教资料》2007,20(26):64-65
梁启超在资产阶级改良活动中,认识到民智的重要性,提出自己开民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养新民的思想,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对我们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造国民性”问题,是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认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主张“欲维新我国,当维新我民”。严复也提出“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五四“思想界的明星”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陈独秀更明确  相似文献   

19.
浅谈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在救亡图存的条件下,梁启超以新民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是近代中国系统、完整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意在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社会能力的新人,它突出了人的重塑、完善,启迪了一代青年的思想,并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将国家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国民人格中的劣根性,致力于国民人格的改造和重塑.梁启超受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和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新民必须以爱国、利国为主要人格特征,赋予新民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新民说》堪称中国20世纪初的“人权宣言”,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道德革命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