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前段时间,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但有25%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了家长及老师,23.5%的人的理由是不想听父母唠叨,更有甚者直接把父母“拉黑”。
  这个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引来轩然大波,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朋友圈“拉黑”父母的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隐私和思维方式,需要有自由的空间,父母要学会放手。也有人认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父母和子女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父母不仅能及时得知孩子的最新动态,也能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多多地了解社会,而子女“拉黑”父母无疑是一种拒绝亲情交流的表现。
  作为高中生,你对子女在微信朋友圈中“拉黑”父母一定有着自己的看法,请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
父母发来微信验证,你会不会将他们加为好友?加为好友后,你会不会在朋友圈将他们拉黑?2014年8月9日,有媒体就此问题采访了60位西安市民(子女40人,父母20人).其中17位子女将父母加为微信好友,但他们中有14人将父母拉入了黑名单.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小说中不但消解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孝慈精神",而且还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展示成一种"食"与"被食"的关系:父母常是试图控制、占有子女的"食人者",子女则是软弱、无辜的"被食者"。  相似文献   

4.
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如今,我国农民工的子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漂泊子女"和"留守子女"."漂泊子女"是指子女跟随父母打工,子随父迁,经常变动居住地点和学校,具有住所和受教育的不稳定性."留守子女"指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子女被托付给在农村的祖辈或其他亲戚抚养,由父母支付其子女生活和教育费用,具有住所和受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但无论是"漂泊子女"还是"留守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搜热词:陪伴亲情成长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篇日记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很少有时间陪作者。其中"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一句,不知让多少个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潸然泪下。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相信日记中的父亲也想多陪陪孩子,但他总是被工作所  相似文献   

6.
《作文》2022,(Z3):123-126
<正>正方我认为需要屏蔽父母。虽然父母翻看子女微信朋友圈是关心子女的表现,可是我们之间因为年龄差异存在代沟,他们有时不理解我们的“社交方式”,常常会因此发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屏蔽只是不想让父母为我操心,减少矛盾而已。而且,朋友圈屏蔽父母不代表在现实中也屏蔽父母。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有许多方式,完全可以选择更温暖的一种,何必将交流局限在冰冷的文字中呢?温暖的问候与快乐的陪伴,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锐话题     
"中国式父母"最爱管子女"闲事"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都堪称世上最操心的父母。从孩子出生、求学、就业,到成家立业,他们都会替孩子付出难以计数的辛劳。现在,更多的中国父母还参与到孩子交友、穿着打扮、饮食起居、下一代教育等问题的细枝末节之中,并要求子女一定听从安排。而这些为子女"呕心沥血",包办一切的父母被网友们称呼为"中国式父母"。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中国式父母"最喜欢干涉子女的事是"谈恋爱结婚"  相似文献   

8.
《同学少年》2016,(4):34-35
<正>培养独立精神丰子恺育有子女七人,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经典的家庭教育概念就是亲子关系,即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一种养成教育,而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好像被大部分家长所接受,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小家庭中,子女与父母构成了小三角,小三角形成三条边: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新的家庭教育视野,不光是一个亲子互动的过程,还包括子女和父母互动的过程。很多时候,配偶的不和谐会导致孩子的成长缺陷,所以我提出三条边和谐的共补互进概念。第一条边就是亲子教育,大家容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山东、河北、广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数据,分析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对孩子学习设施投资和与子女互动时间投入方面的影响,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教育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在子女教育投资方面并不存在用“学习设施投资”替代“与子女互动时间投入”的现象,相反,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对子女的学习设施投资和与子女互动时间投入同时增加.研究还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对子女教育投资影响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在子女学习设施投资方面更加偏爱女孩.  相似文献   

11.
锐话题     
信息时代:"90后"与父母网上躲猫猫微博、QQ、微信是"90后"社交生活的生命线,但在父母眼里这些网络工具却成了他们了解子女的渠道。很多"90后"都加了父母作为QQ好友,原本只是为了联系方便,然而对于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任何一条内容,父母都认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家庭是个绵延性的事业社群,中国的家庭通过血缘以及姻亲关系而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并且通过不断地血缘延展和开拓姻亲关系使自身不断地壮大。同时,在家庭的内部通过不同身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依据其自身承担的角色而进行互动来把家庭进一步延续下去。在中国,这种角色之间责任的互动适用的主体是父母与子女这两代人,而隐藏在这种责任背后的是父母,子女之间家庭地位之间的的碰撞,因而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地位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中国家庭关系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的家庭"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妻成了配轴",于是父母的权威地位与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之间便建立了联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也不断升级,造就了无数个"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顶撞父母,在校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与  相似文献   

14.
根据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的调查,发现八种典型的行为导致失败的父母. 一、没有原则(Parents fail at setting limits) 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孝心谎言     
诚实是我的父母给子女定下的"家规".自从懂事起,我和姐姐、妹妹一直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敢在长辈面前撒谎.今年是老父老母的70大寿,我们商定为两位老人祝寿.正当父母沉浸在喜庆气氛中,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几个子女竞私下"串通一气",合起来欺骗父母.  相似文献   

16.
情感账户     
时下,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代沟"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子女对父母严格管束的"憎恨",而另一方面,作为父母却又感到百倍的委屈:我们的良苦用心,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呢?  相似文献   

17.
"父母皆祸害!"当孩子们喊出这样一句"离经叛道""颠覆人伦"的话时,孩子真的是将父母视之为"洪水猛兽"吗?都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为何家长们怎么就一不小心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祸害"了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双方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真正感受到彼此的爱,没有互相体谅各自的艰辛,从而走向了极端。我们常常听到子女们抱怨父母不理解,却很少见到孩子们理解父母用心、体恤父母辛苦。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血有肉甚至有难言之隐,我们做子女的为何不试着走近他们,体谅他们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8.
"七七斋"之源流及敦煌文献中有关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敦煌文献的排比、分析,指出当时民间流行的"七七斋"有多种类型:子女为父母;父母为子女;兄弟之间;夫为妻;为僧尼等.其中父母为子女做"七七斋"的情况较为特殊;生人为自己做"七七斋",亦是颇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陈凤尤 《教育》2013,(15):62-63
在现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或做出危险的举动时,父母必须学会说"不"。怎样说"不"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家长的做法。何时说"不"很关键父母们必须明确何时何地说"不",以下是四种必要的时候:当孩子的健康或安全处于危险状态时该说"不"很明显,当孩子想吞食含铅的墙壁涂料碎片,尝一尝他在  相似文献   

20.
正活动对象小学高年级活动背景"孝道",历来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做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今的孩子从小被父母当成掌中宝呵护着,而父母长辈的过度照顾,让孩子认为父母给儿女做牛做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由此造成了孩子不懂"感恩",不知如何才是"孝敬"。总觉得父母唠叨、麻烦,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却从来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