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要发生改变,要从"教师如何教好语文教学内容"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转变,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评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实施语文课堂评价。一.语文课堂评价要生动在课堂中,我们要针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生动、巧妙的评价,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更有效、更认真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让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一个无痕的境界。比  相似文献   

2.
"根据体系作战中的作用确定目标"这是"目标中心战理论"1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语言性"。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珍惜课堂上的"闹"和"静",注意留给学生自由读书、静静思考、独立作业的时间,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化。  相似文献   

3.
黄建军 《黑河教育》2014,(10):34-34
正近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似乎欠缺"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堂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前不久泰兴市小学张映蕾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语文味"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一、教学语言蕴含"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就应该有"语文味"。曾有人说过,不同水平的  相似文献   

4.
"大语文观"下的"浅阅读"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方式,其定义具有层次性,其教材具有广泛性。在社会各界普遍批评这种阅读现象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将其变成语文课堂的"帮手"。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给学生传递"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实施以来,给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挑战,新的教学理念促使语文教师尽快地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如何能使自己尽快地走进新课程,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使新的语文课堂充满无穷的力量,是当前学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要改变已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一线语文教师中用老方法教新课程的还大有人在,各级教研机构要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坚持落实对每位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加以关注和观察。课堂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舞台,最能看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最能观察到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引入课堂观察很有必要,能够进一步审视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的桎梏依然影响着当下的语文课堂成效,其中最突出的情况是语文教学忽视"人"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纠正。也正因为此,新课程才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新课程的目标追求的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呼唤"人"的归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1.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秦积智 《考试周刊》2014,(12):22-23
<正>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程教学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可是,因为对新课改的领会还不够深刻,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语文课本身的特质韵味的丧失则是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用语文的方式建构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一、让语文课堂动中有静近年来,语文课一直在追求课堂的活跃。一节语文课充满欢声笑语,仿佛就是成功的。但是在欢笑和热烈之后,我们应  相似文献   

8.
"动"是相对于"静""沉闷"而言的,对于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动"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动"起来,构建"动"的语文课堂,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追求喧闹、炫目、花哨、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语文课堂上需要的"静"界。打造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静"界,教师应在学生静心的良好境界下,采用静读、静思、静写、静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笔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还能够让学生受到内心的熏陶,思维得以开启,情感得以丰富,弥补自己解读的不足。但并不是说现代语文课堂上不需要激情、热情,而是说更期待课堂上多一份"静"界——教师思考的平静,学生内心的宁静,语文教学的安静。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的。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我们还得以学生为根本,让语文姓"语",追寻有"语文味"的"本真语文"。课堂永远是我们的主阵地,"本真语文"必须要有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首先是要有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课堂  相似文献   

11.
利文英 《快乐阅读》2013,(21):127-128
长期以来,"满堂灌"教学、"填鸭式"教学束缚着老师,约束了学生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状。自从新课程改革出台后,"满堂灌"教学、"填鸭式"教学已逐渐被打下了历史舞台,因为这种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笔者认为,应更多地有赖于学生的学,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注重",使学生想学、会学和乐学。一、注重教材,使学生想学课程改革首先改的就是教材,教材把教师和学生牵在一起。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吃  相似文献   

12.
龚静贤 《教师》2010,(34):28-28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只有练好课前“功”,才能成就课中“效”。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即把语文课上得有"情"味、"趣"味和"新"味,真正把语文课上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有"情"味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语文教学缺乏"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我们  相似文献   

14.
时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缺乏激情,缺少研究,组织教学不力,教学陈设化,满堂灌。学习主体学生在课堂中情绪低迷,被动应付,消极怠工。因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施高效教学策略,迫在眉睫。在学习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笔者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在努力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方面做好"三个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逐步体现教育的本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应在教授好语文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语言表达、人文启智、性情陶冶和意志的锤炼。语文资源较多,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可知,当前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更"接地气"。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学策略,用更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语文教学新风气。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82):33-3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技术不能过多、过细、过全和过真,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审美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如何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把握好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度”,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吴红阳 《中学文科》2009,(13):87-87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常常一唱到底。而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充满活力。然而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