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阅读重在情感线索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与小说人物同喜同悲,表明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实现与小说作者以及小说人物的深层对话。小说情感的梳理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切入,把握情节发展,品读人物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体会细腻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将群文教学积极应用于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摆脱架空文本阅读体验"讲小说""分析小说"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注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尊重学生阅读主体、学习主体的地位来建构内容,对话文本,解决问题,以期达到教会学生如何读小说。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的小说阅读和"有教的学",培植核心素养,实现阅读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文学语言、情感价值等的熏陶,培养阅读兴趣,为他们今后人生的阅读奠基.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即小说单元教学中,抛开小说阅读"三要素"教学法,通过主问题的引领,立足三个视角--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咀嚼文本语言,体悟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命运;还原文本生态,探究小说主旨,升华小说思想,引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小说通过充满个性化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表现一定的思想内蕴,如何带领学生进行小说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挖掘小说深层内蕴成为当今小说教学的难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难点。在课堂  相似文献   

5.
小说阅读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小说设定的环境背景的了解以及深入探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的人物情感以及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背景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熟悉程度,同时在其他文体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也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梅刘 《学子》2014,(10):60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重构审美意象,触摸到文学创作的脉搏,将作品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从而感受、释放与作家同构的情感的过程。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常规的做法是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即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小说阅读的意义,形成阅读的动力,进而操练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文章指出,自18世纪以来,小说成为日常或私人情感最主要的载体。小说通过虚构人物首先指出言行与情感的分离,以及叙述声音与人物内心的不对等,因此考察情感与叙事语言形式的关系应该成为小说阅读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有几条基本思路,包括本文提到的关键词梳理、句式分析和叙事视角及结构分析等手段。接触长篇小说的时候,学生可以先读一到两章,教师以此为基础演示几种阅读方法,学生领会后可以在自己接下来的阅读中加以实践。教学经验证明,用这个程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响亮地提了出来,《外国小说欣赏》作为新课标中的选修课,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写道:"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就是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情感取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我们应做一个有情义的人;阅读中,我们应善于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在写作中,我们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贯穿情感教育,其好处主要有二:一是情感积淀,  相似文献   

9.
"整本的书"指的是有一定的篇幅、一定的连续性的书,可以是童话、小说或诗歌。读整本的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情感,丰富、神奇的经历,或遇到另一个自我,同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耐心和意志力才能读完。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比较碎片化、图像化,因此,低年级整本书阅读起步应以班级共读为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0.
龙翠翠 《现代语文》2014,(11):55-56
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感情更为复杂,描绘的社会图景更为广阔,是融审美、推理、悬念与情感等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可以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不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且通过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语文思维。但是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把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或评论家的鉴赏定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背那些知识点,这种缺少思维参与的小说阅读。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小说阅读,关键在于分析情节、环境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把握主题思想。而小说《孔乙己》就是通过孔乙己  相似文献   

12.
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情境展现,聚焦体验,感悟情感"等方面来引领学生展开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薄弱,语文阅读比较与鉴赏能力弱。比较阅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利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文本品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小说比较阅读为载体,阐述比较阅读的价值意蕴,确立了比较阅读的选择角度和比较方法,并以外国经典小说《项链》和《珠宝》为例,从比较“塑造手段”、“表现形式”、“情感倾向”等角度,选择比较内容、确立比较角度、甄选比较方法,重点探究了小说比较阅读的路径策略,进一步体现小说比较阅读对阅读教学的有效功用,给一线教师以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深度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014年11月江苏省特级教师沈庆九在徐州市教学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他从看"窗"和破"窗"两个环节入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课堂渐渐走向阅读的深处。一、从情节与主题的了解中渐入《窗》世界小说的深度阅读,先要从文本内容与情境的"建设"起步。在这个环节,沈老师是引导学生看"窗",即看小说《窗》中的情节、人物与情感取向。为了看"窗",沈老师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通常具有以下含义:1、个性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2、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3、个性化阅读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具备独立欣赏小说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内涵,从而收获对自然、人生、社会有益的启示呢?在小说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势在必行,文章就在新课标下小说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17.
小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文学语言、情感价值等熏陶,培养阅读兴趣,为今后人生的阅读奠基。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即小说单元教学中,抛开小说阅读“三要素”教学法,通过主问题的引领,立足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经验,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促进学生体验性阅读,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培育学生语感。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教学是丰富学生的体验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多数语文教师认可小说阅读教学,但迫于高考压力以及课时不足,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学仍停留于课内书本上,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由叶圣陶先生所提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们对"整本书阅读"愈加关注。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学作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桥梁,在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要将"整本书阅读"融入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本文对我国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能否深入。因此,要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充分激发和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阅读期待",使"阅读期待"发挥作用呢?笔者的体会是: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