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毓正学堂是蒙古地区第一所新式女子学堂 ,开蒙古地区女子教育之先河。 1 90 3年 1 2月2 8日 (农历十一月初十 ) ,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毓正学堂”之名由贡王亲自撰写 ,“毓”者育也。毓正学堂开学时仅有 2 4名学生 ,都是王府的侍女和住在附近的官员之女 ,贡王、福晋和总教习河原操子等制定了 30多条毓正学堂规则 ,对学堂的宗旨、学科、学年、学期、假期、职员、经费、入学条件、考试规则、文凭发放及对学生的优待、服饰、处罚等均做了详细规定。办学宗旨为 :“发达知识 ,健全身体 ,养高尚之情操 ,立贤良之基础” ;其经费“概由公家支付 ,…  相似文献   

2.
<正>河原操子,日本教育工作者,在日俄战争中出名的女间谍。在中国潜伏期间,即便身份特殊,但她为喀喇沁旗教育事业尽心竭力,为创办喀喇沁旗近代教育特别是兴办女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清朝末年贡桑诺尔布办学,是喀喇沁旗历史上的千古佳话。在那阴霾密布、山河破碎、漠南大地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了启迪民智,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振兴国家和民族,当时的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下文简称喀喇沁旗)扎萨克郡王贡桑诺尔布,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大力兴办教育,相继于1902年10月创建了崇正学堂,1903年农历七月创办了守正武学堂,1903年12  相似文献   

3.
<正>(一)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  相似文献   

4.
1909年11月,日俄战争期间曾为日军从事秘密情报工作、表面上担任喀喇沁王府教育顾问的河原操子,以她在中国的经历为内容,出版了《蒙古土产》一书。1944年,太平洋战争炽烈之际,该书被重版,冠名《新版蒙古土产》。战后1969年,此书第二次再版,书名改为《我与喀喇沁王妃》。三种版本,由于出版、再版年代不同,背景各异,体裁、内容方面,既有继承之处,又有相应的再版特色。本文对该书三种版本进行介绍比较,使不能目睹该书三种版本的读者亦能对之有所了解;同时清除个别研究者在使用该书做参考资料时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5.
安娜 《教育家》2004,(1):41-42
中国近代学校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以科举教育为正统,仅设有同馆、方言馆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可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未及实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另颁(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为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在日本展出期间,我们随展组人员,曾去访问了鲁迅书赠《无题》诗(“血沃中原肥劲草”)的日本朋友高良富子。在交谈中,高良富子回顾了鲁迅同她会见的情景,谈到了与此诗有关的一些史实。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培养学生,贡桑诺尔布不惜以高薪从国内外聘请各科教师,并筹款保证学校杂项开销。汪国钧《蒙古纪闻》在记载王府的财政收支时谈到,崇正学堂有"蒙教员五人,月薪三十两"。计算起来,每人平均月薪6两银子,每两银子合制钱4.5吊,年薪共324吊。而当时掌管王府印务处、代札萨克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管旗章京年薪仅为300吊,教师平均工薪高于权力很大的管旗章京。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教育》2013,(33):16-16
严修(1860-1929),字范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早年入翰林,后出任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等职。他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他注重借鉴日本的实业教育先进经验,两次赴日考察实业教育。1904年,严修与张伯苓同行东渡,将重点放在实地考察,主要了解实业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行政管理。他参观了女子职业、高等工业、寻常师范各学校以及实践女学校等。归国后,他在天津、保定等地大力举办实业学堂,1904年改北洋工艺学堂为直隶工艺学堂;1905年又建立初级工艺学堂;还于家中设保姆讲习所,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并筹办北洋法政、师范等学堂。他在保定创设保定师范学校等。  相似文献   

9.
<正>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正>搜索——最彪悍课间操四千人跳骑马舞,校园版《江南style》现身江湖@李安玲(四川广元市广元中学):"跟初中同学说起课间操,只听同学她妹妹说,哦,原来你们就是那个传言广元跳《江南style》的那个学校!我凌乱了,其实我们  相似文献   

11.
正一、运算能力的"前世今生"小学数学从它的前身"小学堂算术"诞生之日起,就将计算列为首要的学习任务。清末(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算术,其要义在使知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须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1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以学习整数四则计算为主,兼及小数,并授以珠算。然后高等小学堂四年,学完"整数、小数、分数与加减乘除"2。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学制也有变动,但"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  相似文献   

12.
旧日课堂     
<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育人的主要管道。1950年,我在四川奉节(今重庆奉节)观音小学读书,还不时听到有人称学校为"学堂"。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到上海,惊讶地发现,上海人对学校都是称"学堂",到今天还是这样。那时候,我们上课叫"上堂"。对于不同的学科,也以"堂"称。例如,上体育课叫"上体育堂"。几十年后,我才知道,"上堂"原指禅宗丛林中,住持之上堂说法。住持上堂升座时,大众皆应站立听  相似文献   

13.
略论近代中国的妇女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办《女学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开始。当时,维新运动的新思潮也激励了一部分爱国的知识妇女,她们在维新派人物的支持和参与下,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女学会。该会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第二件便是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一一女学报)。(女学报》是女学会的机关报。在倡仪创设女学堂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学堂中宜设报馆一区”,通过报纸扩大女学堂的影响,可以说“女学报”是女学堂的校报(1)。女学堂开学后,1898年7月24日,《女学报》正…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9年12月刊《名校长研究》栏目,用一组文章介绍了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校长刘昕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故事。刘昕的"审美化管理"源于她长期对儿童母语审美教育的研究,是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化表现。她以"解放"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打造了一个充满美学特质的校园生态,管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素质,以适应力迈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于十月八日成立了“北京力迈学校教工学堂”。 教工学堂共开设五门课程:(1)教师修养;(2)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3)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4)教学基本功训练;(5)专业进修。 教工学堂每周一课,截止十一月底已由敢峰校长讲授了“铸师魂、修师德、扬师风”、“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启发式教学”、“教育原则十题”等5次课,教工参加踊跃。  相似文献   

16.
一 1902年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发全国,1903年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实行。《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并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对各级学堂的仪节、堂规、舍规予以规范;这是中国用法令形式规定德育课程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国文字(学)、历史、地理诸科中作出德育方面的要求;1904-1911年间,这些规定一直深刻影响着实际学校德育活动;清末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大多参照《奏定学堂章程》进行。这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课程设置上,按照中学为本,保存国粹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17.
语林学人     
<正>李婵婷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语文骨干教师,现任教于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她在教学期间积极投身教学科研活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她曾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及市级课题《中职学校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6月,她的教案《将进酒》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5月在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语文学科  相似文献   

18.
蒋勋 《教师博览》2013,(4):11-12
<正>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丶":高峰坠石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笔阵图》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容易揣测。  相似文献   

19.
一纪闻1.杜氏女子家塾&;#183;四川女子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旅京川籍名宿杜德舆的夫人杜黄,在北京丞相胡同寓所,创办“杜氏女子家塾,自任塾长,聘秋瑾担任国文、历史、地理诸科教习,日本女子服部繁子、尾崎衿子、高洲虎子教算术、图画、音乐、手工等课。学生一律免费,来求学者甚众,打开了女子求学的风气。办了两学期,成效显著,逐渐取得社会信任。杜黄又说动了‘四川旅京同乡会’诸大佬,拨出会款,在北京四川营开办了一所‘四川女子学堂’,招收川籍女儿和一些关系户的姑娘”[1]。这时,“杜氏女子家塾”和“四川女子学堂”两张牌子,一套人马,杜黄与秋瑾在忙忙碌碌之中,初圆了“振兴女学”之梦。这所四川女子学堂一直存在到光绪末年[2]。后来,秋瑾参加同盟会,旋邀杜黄入盟,从事反清革命。杜黄受命创办《中国妇女会报》于北京,开我国妇女报刊之先河,秋瑾在上海办《中国女报》与之呼应,二人又在“女权革命”的旗帜下合作,终成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2.南充小学附属女学&;#183;端明女塾&;#183;南充女子师范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表方先生张澜留日归来,创办“南充高等小学堂”,招收“应过科举考试的童生,延聘县中正绅有才学德者:胡德宣讲地理,邓克钦教数学、图画...  相似文献   

20.
(一)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