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作为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历来深受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们的重视。但由于古人对意境内涵的表述比较模糊,使得我们至今还很难把握它。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深入到意境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这对于弄清意境的内涵是很有意义的。但就笔者所见,一般都比较注重对形与神、情与景这两个层次的研究,很少涉及情和景以外的东西,也没有提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中将款款的深情和日本女郎娇羞的情状以及离别时甜蜜的忧愁融为一体,使整首小诗微透着哀而不伤、愁而不苦的清芬。本文旨在循着作者无尽的情思和全诗唯美的意境,对女郎的形象再探讨。  相似文献   

3.
袁晓黎 《考试周刊》2010,(45):36-37
谈及"意境",所见多为中国古代画论中及至近现代美学家对此问题的论述,其实二十世纪的很多中国画大家在通过创作实践发展中国画的同时也在理论上努力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画。对"意境"的研究和探讨即为他们倾注了颇多思考的一个领域。但是这些理论较为零散。本文以理论思考的逻辑演进为线索,梳理并展现了这些画家从对"意境"这个概念本身的探讨衍生出对一系列中国画特有的审美之"意"和"境"的深入思考,进而对如何营造意境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概貌。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所见》,通过一件极平常的小事,把一个放牛娃天真活泼、好奇的神态刻划得形象逼真。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领略古诗的意境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5.
落叶之味     
那一天,从林间小路走过,满地的落叶,红黄绿相杂,斑驳中透着古色古香,踏上去沙沙的响。那一刻,忽然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这才是秋天的样子。在这个城市中,只有这小小一隅有着浓浓的秋味。每日走过的街道,被早早打扫得干干净净,除了渐冷的空气,就没有什么秋天的意境了。即使是某处市中园林,也会因为它的休  相似文献   

6.
插图是课文文字内容的补充和注解 ,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结合和体现。古诗中的字句 ,往往精炼凝结 ,其美不胜言的意境 ,如果单靠教师语言的描绘 ,无论你用多少美丽、细致的描述 ,学生都可能难以感受得了。通过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教学 ,我感到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作用 ,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 ,图文结合 ,从而提高其理解诗句的意思 ,品味其诗句的意境 ,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一、图文结合 ,体会诗意。《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记下夜间在船上所见的优美景色。漆黑的夜晚 ,没有风的时候 ,河面上孤灯闪烁 ,微风拂过河面 ,漾起层层细浪 ,…  相似文献   

7.
《第二课堂(小学)》2013,(10):F0004-F0004
何何舞,又名ENO,擅长水彩手绘,画风大气却不失精致。她用色偏冷。却能给人以华丽之感。她的画笔下满是超越了俗世之美的奢华与清远.处处透着仙境一般的超脱纯净。画中人物。无论男女,总有一种冷冽浪漫之美。何何舞喜欢以繁乱背景衬托沉静人物,画中的意境与氛围极好。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意境的创设中,有一种矛盾意境值得玩味。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同是写登楼所见,前两句写得明丽多彩,令人神情大悦;而后两句在色调上则显得灰暗低沉,令人感到了秋寒苍老之意。前后两句所创设的意境大相径庭,看上去似乎很不协调。我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矛盾意境。这种意境,孤立地看,是不够一致的,但通读全诗,我们则又感其恰到好处,妙设天成。《秋登宣城谢跳北楼》是写登楼远眺,怀念谢跳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是每位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扩大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眼睛不受文字约束,使学生的感觉不受教室的局限,使学生的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而且能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受。本文结合自己在诗歌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龚立新 《文教资料》2007,4(4):57-58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二十年代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代表的诗人。他的诗灵动中透着完美,宁静中孕着博大,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意境优美,富于变化,并追求一种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本文将从徐诗中流露的音乐美和忧伤美两方面探讨中国文人中一种潜在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1.
三月天,还没有万紫千红,一种淡淡的意境,恰似一双柔柔软软的小手的描画,从自然中不经意地透着稚嫩与天真。孩子们“踏踏”的脚步声,欢快地和着树上啾瞅的鸟鸣。他们奔跑在操场上,就像鸟儿蹦跳于绿树枝头,演奏着春的旋律。他们扯着飘飘曳曳的风筝,在蓝天下微风中升腾着一个个飞翔的梦。顽皮一点的孩子,三三两两席地而坐。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说: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植想象力”。诗趣,应该是我教学《所见》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相似文献   

13.
遗憾的梦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们禹庙中学老师一行30余人,到据说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皖南西递去寻梦。所见小桥流水,青瓦红柱,深邃的天井,古朴的马头墙,无不透着浓浓的明清古韵,纯纯的微派遗风。置身于西递,我们有一种行走在历史风尘里的感觉,恍如隔世。  相似文献   

14.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意境,不在意境上下一番功夫,即使读到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机械记诵,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犹同未读。什么叫做意境?顾名思议,“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人们在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将诗人所见之物抑或思绪飘风之处,通过富有音乐美的精炼言辞,或生动或隐晦地跃然于纸上的一种文学体裁。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立足于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对意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策略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诗评诗是《诗经》评点中的常用手法,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后世具体诗篇或诗句来阐发《诗经》中的诗篇或诗句,从而直观地揭示诗旨、品味意境、指出创作手法、并说明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本文试以所见明末诸家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之处作一粗略统计与论述,初步揭示《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孙犁的《茶花淀》通过人物淡化、情节简化,环境净化和战斗场面生活化,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优美中透着崇高,阴柔中蕴着阳刚的冀中平原荷花图,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艺术追求的真善美的极致,是学生鉴赏美的范本,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美的画面,再具体分析其“诗化”特点,最后领悟其深层内涵,艰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女作家。阅读她的处女座《天才梦》,我们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即天才的光环与光环背后的苦恼。张爱玲的散文谈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她用客观冷静、质朴又华丽的笔调,漫不经心的就给你描绘了一幅人生写真图,展示的是平凡的、琐屑的世界,但处处又透着灵气,深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白鹭》是一篇如诗如歌的透着和谐之美的散文,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逐入佳境,欣赏和感受白鹭的外形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白鹭、自然的深深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者与教师、伙伴、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而这种发自肺腑的心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学习方式的和谐之美、学习内容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0.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是一首意境很美的诗。全诗通过诗人夜泊大运河时在黑夜中看到渔火所引起的感触,展现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诗的语言平易,但所表现的内容极为生动,想象丰富。教学时,建议遵循诗歌审美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深入情境,感受舟中所见,体会诗情画意,再现诗人创造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