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阶段的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这样的孩子,他们或者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因为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于是各种表扬、奖励轮不到他们,当班干部没他们的门,比赛没他们的份,课堂提问也很少"光顾"他们,甚至老师的目光也极少投向他们。于是他们每天安静地端坐或行走于教室内外,从老师和学生的视线中淡入淡出,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在角落里,一如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虽然没有风霜严寒,但"零落成泥  相似文献   

2.
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教师自然关注优秀生,厚爱"后进生",而夹在"两头"之间的很大一部分"中间生",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给老师添乱,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很少,外国教育工作者把这类在集体中不受关注的学生称为"灰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何平 《教育》2012,(18):5
正近日,广西河池市一所高级中学多名学生因没有参加学校例行的跑步训练,被学校政教处一名老师处罚,要求他们爬行。有学生愿意跑10圈来替代"爬行",但遭到拒绝。一名年轻女老师在一旁不停地央求改换其他方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既在做"奴隶",又在做"主人"。他们一方面在做教材的"奴隶",绝对崇拜教材的权威;另一片面又做学生学习的"主人",努力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长此以往,很多学生的个性受到扼杀,他们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迷信书本、迷信老师,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个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沉默是学生在英语课上的普遍表现,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会说,而很多学生,尤其在农村的小学英语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表现的极为沉默,很多学生身在座位上但心不在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充耳不闻,没有举手发言的习惯,农村学生见识狭小,即使听懂了课堂内容,但是没有发言的勇气,这些沉默的学生也往往被老师忽视。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老师的教法是关键。好多学生一提作文就害怕,他们把老师布置的作文当做负担,认作"苦差",一筹莫展,怨声载道。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培养出来。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老师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如今,不少老师感慨:"好学生大多没有良心",而且这一论断总会引起不少老师的共鸣,激起他们的愤慨。好学生何以没有良心?笔者认为,这与教育品质的物化异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沈淑丽 《儿童音乐》2016,(11):66-67
音乐,这是个随处可听、随处可赏、随处可学的好课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课是他们充满期待、充满幻想的一门学科.他们希望在音乐课上好好地轻松一下,好好地表现一下.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中"好好地轻松""好好地表现",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得到"精神养分",这就是音乐教学的"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9.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后,我带着无比轻松、喜悦的心情走进办公室。正准备为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写反思案例时,有几位学生手拿三角形模型很兴奋地走进办公室,激动地对我说:"老师,你刚才留给我们的课后练习题,我们有答案了。"不曾想,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处理完的一道拓展性练习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课间休息,无奈留在了课外,可是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没有被"铃声"打断,他们仍然处于积极、高昂的探究氛围中,总想表现自己。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活动中,有两种孩子容易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一种是人们常说的"优等生",他们成绩优秀、活泼开朗、特长突出,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出色.另一种是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调皮闹事、不爱学习,时常给老师添麻烦.这两种孩子都与老师接触较多,往往师生关系也比较贴近.但有一种孩子却不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甚至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这就是班里那些沉默不语,乖巧听话的孩子,其中有些孩子可能属于"退缩儿童".  相似文献   

11.
曹忠先 《成才之路》2012,(14):59-59
正学生在课上随便插嘴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会影响课堂纪律,是对老师所谓威严的挑战,这些学生甚至会被老师看成是另类。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课上的插嘴,多数时候是学生智慧的反映,是他们个性张扬的表现,思想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符合新课标中提到的"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的精神。适当适时地让学生大胆、有序地"插嘴",比机械地学点书本知识更重要,能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2.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爸爸。"这是过去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每次家长会更是"几家欢笑几家愁",对于学习差或表现不好的学生来说,家长会简直就是罪行揭露会或批判会,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暴风骤雨"。本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召开家长会时,就有部分学生来找我,要我在家长会上给他们"美言"、"嘴下留情",否则他们会吃"皮带炒肉",遭到"男女单打或男女混合双打"。为什么非常普通的老师同家长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正常交流,会使大多数学生谈之色变、深恶痛绝呢?  相似文献   

13.
黄胜 《中小学电教》2010,(10):73-73
<正>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种种弊端,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么教",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一切围着老师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一切都得服从于老师,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取得真正的主  相似文献   

14.
苏虹 《学子》2014,(18)
正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太原五岁女童因不会做算术,半小时被老师狂扇七十多下耳光"的视频,画面中李老师让学生做作业,第一次不会老师教了后,孩子说"老师我还不会",结果老师就拿着本子冲脸上就打一下。从监控中也可看到,这名老师基本上都是在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的时候打孩子,孩子们站在一边,有的还一边挨打一边扳指头算数,全都不敢吭声。就因为不会算"十加—",一共有4个孩子被这个老师不同程度地殴打,扇耳光、揪脸,监控录像详细记录下了这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过程。无论在任何时候,老师的基本原则都应该是扮演帮助学生的角色,他们没  相似文献   

15.
爱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是转变后进生,使他们良好发展的灵丹妙药。学生能做到对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老师无私的向学生奉献爱的回报。参加工作十几年,担任班主任也超过十个年头了,按说经验一定是有的,按说办法也是不少的,可被学生气得在课堂上哭鼻子,这是刚参加工作时很多同行都难免的,然而对于我这个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来说,竟也在前不久发生了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6.
肖军 《内蒙古教育》2012,(10):64-65
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语文课不好上,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主观能动性,课堂上仅仅只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做一些所谓的"互动",没有一点点学习积极性。实际上,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根"不在于学生,而是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才是语文课堂的"导演",学生只是课堂活动中的"演员";著名的"演员"必须要有表演天分和表演艺术,但是相中他们这些"千里马"的"导演"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导演"的精心指导,"千里马"也就只能是"马"了;每一  相似文献   

17.
白海东 《班主任》2004,(9):14-15
仁慈是相对于威严而言的.现在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由于受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道理念的影响,在与学生的关系上表现出"威严有余,仁慈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老师能走下"神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有血有肉的凡人,成为他们的朋友.  相似文献   

18.
正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抄作业",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学生的作业是"抄"来的。在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做呗""作业太多呗"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更多的是理解。写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听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没有把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弄懂、弄明白,那他们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面对着五十张鲜活的脸孔,我的感触非常深刻.由于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有的学生成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优生",有的学生却成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差生".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到大多数人们所谓的优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勤奋、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他们因为成绩优异往往被"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略了.  相似文献   

20.
"后进生"、"边缘生"并不是学生本身的标签,而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中逐步地为他们贴上去的.当他们高举小手想发言的时候,老师视而不见;当他们没有完成如山的作业的时候,哪怕只有一道是错的,也会遭到指责;当他们的成绩一败涂地的时候,老师的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的嘲笑更让他们无地自容;当家长会上,老师"狠铁不成钢"地当着家长的面宣布成绩的时候,他们的一点自尊被彻底击碎……自信心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被考试、被批评、被打骂消磨尽了.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体验不了学习的成功,享受不了学习的幸福,自信又会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