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追求教育真理.是教师对学生的使命所在,是对自身理想的诉求。然而尽管许多教师对学生倾尽全力.苦口婆心,却难以从中收获效益。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美的震撼。“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缺了“善”与“美”.“真”有时就像一把利剑.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2.
有效教学须让学生学“问”、会“问”,其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无须在此费口舌。而如何让学生学“问”、会“问”,则想借此一隅多说几句。一、学生不学“问”、不会“问”。这不是学生的错。学生不学“问”、不会“问”的主要成因是学生难有机会“问”、不敢随意“问”。长期没机会“问”、不敢“问”势必造成学生不想“问”、不会“问”的结果。让学生想“问”又敢“问”,  相似文献   

3.
又是“英语盲班”的课,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玩着普通话“绕口令”游戏,我想狠狠K他们一顿,但又担心原本对英语就不来电的学生因此会更“感冒”。  相似文献   

4.
黄同拿 《湖南教育》2005,(22):35-35
每天早自修,我总放一个童话录音给学生听,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次,校长找我,恰好一个童话也讲完了。我匆匆按下音键,布置学生读课文后就出去了。等我回来时,可把我气坏了,教室里说笑声、喧哗声不绝于耳,随着一声“老师来了”,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看到我突然回来,脸色又阴沉沉的,知道“风雨欲来”了,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似的。我很想抓几只“鸡”杀给“猴”看。但抓哪几个呢?总不能错抓错“杀”吧。我知道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名为“你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的教研沙龙。活动结束肘.组织者用了诸如“真实”、“情趣”、“对话”、“常态”、“问题”等一些关键词进行了总结.笔者颇以为然。但我想.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育,教师还应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相似文献   

6.
我想就杨福家院士提倡的“培养好公民”谈一点体会。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公民”姓“公”,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想我们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7.
体罚学生现象是应试教育遗留的“顽疾”,它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体罚学生的现象日益减少,但是笔者发现,体罚正悄然发生着变异。在“拳脚相加”、“面壁”、“站岗”等现象消失后,出现的是“罚写检讨三千字”“罚抄课文数遍”……现在又出现了新的体罚方式——“心罚”。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8.
担任班干部能训练学生的能力,这已经成了共识。“班干部”称号对学生具有教育与激励功能。于是,想当班干部的学生很多。可是又不能一起当,于是就出台了当选班委的必备条件。符合条件的上,不符合条件的努力争取。殊不知当选的经过锻炼更好,没当选的缺乏锻炼机会,两的差距只会逐步加大。造成的最后结果就是,即使采取民主选举,也是总体格局不变,管人的还是在管人,被管的还是看着别人的眼色行事。长此以往,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因为没有换位就不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班干部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普通同学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掌“权”,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  相似文献   

9.
本刊启事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了共识。然而,有的教师却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不打学生,不罚学生,批评学生有什么错?我严格要求学生,说他骂他是为他好,这也不行吗?当然,批评是必要的,但伤害学生自尊的批评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把学生推向反面。这里所说的“心罚”就是指教师伤害学生自尊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不可否认,当前作文教学正处于一个“无序”的混乱状态。姑且不说“学生作文烦、提高效率慢”等老大难问题未能得以改善,就是现在教师作文课上“教什么(内容)”都成了问题。此话绝非危言耸听,据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任教内的作文教学缺乏一个系统有效的教学序列,不少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想哪就让学生写哪,反正都是“话题”,更有甚者高一就开始了“话题作文”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陈海蓉 《新课程研究》2007,(4):60-60,59
教师批评学生要想让学生容易接受,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应当尽力做到“时”、“地”、“度”三者的统一。时。学生犯了错误,把握好批评的适宜时机,安排  相似文献   

12.
周兰 《考试周刊》2010,(28):64-65
虽有“说出来的是话,写出来的是文章”一说,但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作文竞成“榨文”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语文教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书看得少,大谈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和写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好文章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我结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把好的文章“想”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校园,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软伤害”现象依然存在。归纳起来,这种“软伤害”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把学生比作动物,取笑学生生理缺陷。如:“你真是头笨驴啊!给你讲过多少遍了?就是跟驴讲了这么多遍它也会了呀!”“怎么,不服气啊?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三难”:起笔难、组材难、表达难。针对这“三难”,我指导学生从“小”“真”“想”三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善读、爱写、能改。要想使学生爱作文,首先让学生喜读爱写;要想使学生作文有特色,必须让学生善写会改。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定”、”造”、“引”、“导”、”改”、”评”。  相似文献   

16.
何静 《湖南教育》2007,(6):15-15
1.还给学生“想”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究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通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许多人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理解却不够科学。有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角,让主角占领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导演”地位,教师导、学生演,  相似文献   

18.
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  相似文献   

19.
“活”是艺术的生命,语文课堂艺术也需要“活”。纵观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我想跟我们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有余而“活”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我”是教辅书,人们对“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近几年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光环里。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我”宠爱有加。其实,你们也有所不知,说句心里话,“我’’是既烦恼又困惑,社会上盲目选购“我”的现象真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天“我”想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所谈话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和“我”(教辅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