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于平淡     
王强  邱秀学 《河北教育》2005,(21):44-45
能够欣赏“淡”是一种成熟。“大鱼”“大肉”“烈酒”、“浓咖啡”固然是一时之享受,但其馥郁的香气、强烈的刺激不会持久、你也很难持久消受。倒是粗衣素食、清茶淡饮可与之终生相伴。亦可修身养性,羽化而登仙。  相似文献   

2.
甘于平淡     
能够欣赏“淡”是一种成熟。“大鱼”、“大肉”、“烈酒”、“浓咖啡”固然是一时之享受,但其馥郁的香气、强烈的刺激不会持久,你也很难持久消受,倒是粗衣素食、清茶淡饮可与人长伴,因淡远而幽长。青春的躁动、绮丽的梦想就像美酒咖啡,瞬间即可远去,享受“淡”之味、欣赏“淡”之美所需的时限应是一生。天地悠悠,岁月无痕。转瞬间,我已在讲台上度过了十多个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如烟,身后只留下串串足印,曲曲折折,深深浅浅。昔日的勃勃雄心、炽热的激情、任性的狂躁,而今已荡然无存。一个中学教师,拥有的是平凡的职业、平凡的经历、平凡的人…  相似文献   

3.
“淡”是宋诗较为普遍的审美风貌。宋诗之“淡”是“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超越的美。“淡”的发生与宋代士人之“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地联系。文章试就宋诗“淡”的外在形式,以及“淡”中表现出的纤秾——佛禅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些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淡”是中国古典关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最早是由老子提出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经过历代文人的追求和探索,丰富了“淡”的内涵,使“淡”超越了它的本义,升华为表现一种审关精神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5.
甘于平淡     
王强  邱秀学 《河北教育》2005,(11):44-45
能够欣赏"淡"是一种成熟. "大鱼""大肉""烈酒"、"浓咖啡"固然是一时之享受,但其馥郁的香气、强烈的刺激不会持久、你也很难持久消受.倒是粗衣素食、清茶淡饮可与之终生相伴.亦可修身养性,羽化而登仙.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及课堂教学内涵的提升与发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转型,从“知识型课堂”转向“智慧型课堂”“生命型课堂”.许多课堂洋溢着互动的味道,探究的味道,生成的味道,人文的昧道,展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风彩,诠释着“为了明天”应担负的责任.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背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泛、平、淡、僵,无特色,无味道,缺风骨,少灵气等问题,仍然高耗低能,人性缺失,难于登高上位.课堂教学无特色,学生何以有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有效何在;无味道,  相似文献   

7.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教例](某校二年级教师出示一道填空题:海水是咸的,河水是_____的。)生:河水是淡的。生:对!对!河水是淡的。师:你们为什么认为河水是淡的?生:我品尝过家乡的河水。生:我是从“海水是咸的”中的“咸”字受到启发,既然前面是咸,后面就填淡吧。因为“咸”与“淡”是一对反义词。  相似文献   

9.
张容真 《教学与管理》2007,(11):141-142
学习外语,重要的是“知”和“行”,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持久的恒心,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生、教具、学习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而其中关键是学生,学生是主体。因此,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身上,重要的是要解决动机问题。那么,如何使学生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呢?首要的是启发学生有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10.
辨“味”     
周雨 《天中学刊》1999,14(1):40-46
“味”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味”与“美”在内涵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味感既是当下的、内敛的,又是持久的、弥漫的;味感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主观的、个体的;味的活动既是瞬间行为、不思而至,又是长期积累、难以企及的;味的心境既是动态的、活跃的,又是静态的、特定的。“味”与中国美学中“和”、“淡”、“韵”、“虚静”、“妙悟”、“神思”及“境’等重要范畴有内在关联。“味”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具有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概念被普遍认同,其与“淡”同源,宋元各门类艺术皆喜以“清”论“淡”,诗歌亦不例外。“清”之意境,是宋元诗人精心营造而表“淡”的经典之境,尽管宋元诗人对“清”美理想的追求各有侧重,且各具特色,但是他们所推崇的“清”美皆是以“淡”美为内核的,其审美特质是清澈、澄明、明净、空灵、清洁、高雅,这决定了宋元诗学“清”之意境的审美形态主要有两种:一为清空,一为清雅,无论是“清空”之境还是“清雅”之境,皆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一窗梅影”“笔床茶灶”是其经典之意象,二者皆以追求色淡与情淡为旨归,展现出宋元诗人清雅空明的人生境界及其诗学的“清”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孙犁     
李红 《山东教育》2005,(21):108-108
2002年7月11日,孙犁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有人用两句话评价孙犁这个“中国真正的、有点老派的古典文人”:“大道低回”是他的人品,“大味必淡”是他的文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以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审美意境,一种审美风格,冲淡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绘画“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琴曲“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淡则“佳”,淡则“传”,淡则“有味”;冲淡美被看作是艺术创作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艺术家的倾心追求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冲淡美更是受到空前的推重,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梁漱溟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概括为一句话:“情贵淡,气贵和”。 情贵淡,并非薄情、寡情,淡乃清淡也。人都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或浓或淡,若做不到感情“淡若水”,也要浓淡相宜为好。情切不可太浓,太浓则伤身,诸如:爱情、亲情、友情……情浓得化不开时,突然遇到意外,就无法自拔,为情所伤。因此,情还是淡些好。  相似文献   

17.
淡到浓时     
李琦 《新读写》2011,(9):58-58
有一种“淡”,是对世事的淡定,却是最幽的心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似文献   

18.
说“淡”     
李琦 《文学教育(上)》2011,(13):154-155
有一种“淡”,是对世事的淡定,却是最幽的心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文言文”学习,如果没有兴趣,或者兴趣不持久,肯定是学不好的。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持久兴趣,是攻克文言文学习难关的一个前提条件。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刘焕玲 《成才之路》2013,(36):55-56
教育心理研究证明:求知者在学习的历程中最大的动力源于其“兴趣”。虽说“兴趣”是动力,是发动机,但它仍旧需要导学者去不断地维护、激发,这样才能使其保持持久和不褪色。笔者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曾经调查过:9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但能真正做到持久的不多。因此,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美术,我们就必须多渠道、多策略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