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11月,傅作义绥远抗战,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绥远抗战虽是局部抗战,但傅作义的部队收复了百灵庙,取得了胜利,振奋人心,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与称赞。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积极支援绥远抗战,主张“调集大军增援晋绥前线”,并宣言“全中国主力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已集中完毕,只要给我们的抗日去路,我们准备立刻开赴晋绥前线”。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还发表给蒋介石的信,要蒋介石“及时改过”,“停止内战”,将内战大军开赴抗日阵线,增强绥远的国防力量。足见,绥远抗战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过去一般中国现代史著作中,对绥远抗战,大多语焉不详。现笔者略述绥远抗战的  相似文献   

2.
北平和平解放后,困守在绥远的国民党军队日趋孤立。为加快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和减少绥远人民的痛苦,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绥远问题的独特方式,即“绥远方式”。傅作义将军正确理解党中央、毛主席的意图,竭尽全力,团结、说服、引导在绥远的旧部“走人民的道路”,并亲自领导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通电的发出。绥远方式的顺利实施,使绥远人民免于生灵涂炭,并迅速转入地方建设与发展。“绥远方式”的成功实施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绥远省相当于今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岛海和巴彦,淖尔等六个市。1931年傅作义出任绥远省主席,主政绥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及其所一部被阎锡山调往山西,日军几乎无阻碍地占领了绥远省会,身为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深以为憾: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绥远省相当于今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呜海和巴彦淖尔等六个市。1931年傅作义出任绥远省主席,主政绥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及其所部被阎锡山调往山西,日军几乎无阻碍地占领了绥远省会,身为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深以为撼。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绥远省相当于今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和巴彦淖尔等八个市。1931年傅作义出任绥远省主席,主政绥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及其所部被阎锡山调往山西,日军几乎无阻碍地占领了绥远省会,身为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深以为憾。  相似文献   

6.
绥远“九·一九”起义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绥远方式”的指引下,由傅作义全力促成、董其武领衔发动的。绥远起义经过了和平谈判、贯彻《协议》、发动起义三个步骤,整个过程充满了复杂激烈的斗争。绥远起义有不同于其他各省起义的若干特点。绥远起义揭开了绥远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在绥远抗战问题上曾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傅作义领导的绥远抗战以比较积极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把这种支持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和基点上,即不能因此而妨害自己的“剿共大业”。我们既要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态度予以适当肯定,同时又要指出它的阶级局限性与消极作用。一味肯定或否定的观点恐怕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8.
“五原大捷”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少有的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颇大。本文肯定了傅作义将军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指挥官领导五原战役的历史作用;傅作义将军为首的广大官兵有着坚决抗日的爱国热情,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论述了共产党的直接配合、统战工作的具体作用有:我党通过军政民三位一体的“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这一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河套地区形成了一种全民抗战的大氛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不仅直接配合傅部行动,而且无异于插在日伪敌后心脏的一把尖刀,缓解了平绥线上的日伪军对傅部的压力;活动在伊克昭盟地区的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在乌兰夫同志的推动下,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转战于黄河之滨而牵制着日伪军西进。本文在对史实的深入剖析下进而得出“五原大捷”是国共两党同仇敌慨、共赴国难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组织领导的西安事变是多种因素促成。本文认为1936年11月份的绥远抗战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则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动力。绥远抗战不仅是西安事变的契机,而且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正是从绥远抗战的胜利,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找到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出路,因此毅然进行兵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傅作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代抗日名将,而且担任了15年的绥远省主席。在担任绥远省主席期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他抓住这一难得的和平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发展农业;抓住“开发西北”的机遇,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发展交通通讯;努力稳定金融局面;促进教育的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使绥远地区有了较大的变化,对绥远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傅作义,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日本发动馒略中国的战争后,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动了绥远抗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西安事变,时于蒋介石走上抗日的道路和第二次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期间,与共产党进行了真诚合作。解放战争后期,从国家与人民利益出发,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使北平得到了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傅作义之所以能够坚持绥远抗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华民族传统全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二是蒋介石与阎锡山临时抗日行为的促成,三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主张与行动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1949年 9月 1 9日的绥远起义 ,不仅是中共“绥远方式”的伟大胜利 ,也是董其武与国民党政府及绥远反动势力斗智斗勇的结果。同时 ,绥远起义也是北平和平解放的继续。没有绥远起义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因为 ,第一 ,从傅作义的思想历程来看 ,只有完成了绥远起义 ,才完成了他人生旅程的重大转变 ;第二 ,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才有了“绥远方式”,有了“绥远方式”才有了绥远起义 ;第三 ,绥远不起义 ,北平的和平解放就不彻底  相似文献   

14.
傅作义是中国现代史中的著名人物。他领导的军事集团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显著特点,即鲜明的地方性,强烈的团结性和对外表现出的相对独立性。解放战争后期,在中共中央提出并胜利实施消灭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的过程中,除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以及人民军队的强大等因素发挥作用外,傅作义集团的上述特点也为“三种方式”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前提。  相似文献   

15.
芦沟桥事变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战争。这次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就开始了。但是,多次局部抗战,包括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6年的绥远抗战,都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全民族的抗战。1937年7月7日夜日寇向芦沟桥中国守军的突然进攻,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努力,得以再度与国民党合作,从而最终促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对此,在纪念“七七”抗战五十周年的今天,我们愿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16.
《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第六册卷四十六为《文征》。修地方志而列文征,可以补史阙而丰掌故。方志学奠基人章学诚曾说“文征者,即辑诗文与志可互证者”,可见文征于方志十分重要。但是,文征有地域人物之限制、名胜风土之拘牵,而非泛采滥取,需辑文者博览群书,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鉴别征引,所付辛苦不言而喻。《绥远通志稿·文征》所辑篇章、文句涉《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等史著,旁及《全唐文》《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并猎《三朝北盟会编》《御选明臣奏议》等与绥远地方史事关联紧密之禀稿、条疏,且网罗金石碑刻,如《大夏龙雀刀铭》《敕建绥远城碑》等,可谓博采史书,广事搜求,录以典要。于地方存史、后人治学、行政借鉴均大有裨益。然而,史著用词简而赅,所录文辞不容半点疏误。若一字之讹,必贻害无穷。傅增湘先生以藏园居士为名于卷首作《绥远通志序》。序中说:“校阅之暇,手辑文征。”可知“文征”所载之文,多为傅增湘所辑。傅增湘是中国近代藏书大家、校雠大家。一九三四年曾应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之邀,出任《绥远通志》总纂。他曾在《〈文苑英华〉校本书后》一文中说:“独于古笈之缘,校雠之业,深嗜笃好,似挟有生以俱来...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参考》2009,(7):31-34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创建于1940年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宁夏黄渠桥石咀山,是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为培养抗日将士子弟而创办的。学校随抗战部队转移到绥西陕坝.曾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立学校。1999年,奋斗小学与西城区另外两所小学合并,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一所规模较大、标准高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主次地位变化的背景下 ,绥远抗战爆发。绥远抗战分为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两个阶段 ,其尾声是收复大庙。绥远抗战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一次预演。这次预演对于中日双方都有重要启示 ;中国人民接受启示 ,团结御侮 ,抗战图存 ,以绥战为契机 ,迅速实现全国团结和全国抗战 ,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侵略者拒绝接受教训 ,不愿承认自己的弱点 ,又错误地低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力量 ,以主观意志代替战争的客观规律 ,最终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1936年,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绥远,阎锡山提出了“守土抗战”的方针。“守上抗战”,是中国地方军阀,即地方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抗日集团,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下,顺应时代潮流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究竟如何评价这一方针的出台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笔者试图对此作个不成熟的探讨,就正于方家与读者。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