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已经打了两千年的交道,而且,在近代的100余年里,因为战争,两国结下了深深的仇怨.本文主要通辽日本国内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及日本侵华后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文化统治两方面来阐述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2.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有目的的向东北移植朝鲜人,实行"日人植鲜、鲜人植满"的政策。从朝鲜向东北排出过剩人口开发水田,把东北作为其军事和粮食基地,建设"农业国防",借助朝鲜人扩大其在东北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浪潮也渗透到新疆文化领域,其主要侵略行径为:一、意识形态领域的侵扰(包括利用泛伊斯兰、泛突厥主义的扩渗和直接的思想文化侵入);二、肆意的文物掠夺与全方位的情报搜窃。这些文化侵略活动,直接配合或引导着其政治军事扩张的行为和需要。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6,(1):58-63
七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乌兰察布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政治上,日军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扶植伪政权、强化军警特务暴力机器、滥杀无辜、制造"无人区"、强掠劳工、使用生化武器、犯下强奸及"慰安妇"等性暴行;经济上,实施野蛮的经济侵略政策和掠夺物产资源,推行鸦片种植及毒品贸易;思想文化及社会方面,日军实行奴化教育,腐蚀民族精神,通过黄赌毒麻痹民众,毒化社会风气,消磨抵抗意志,达到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对“关东州”实行殖民统治40多年的岁月里,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政治同化,总是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专制而进行的。纵观日本对大连的文化侵略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军政、关东都督府时期(1904.5~1919.4)的殖民文化思想渗透、文化设施初具规模阶段;2.关东厅时期(1919.4~1934.12)的殖民文化统治的推行、扩张阶段;3.关东州厅时期(1934.12~1945.8)战时殖民文化统治强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侵略。侵略的手段多种多样,忠灵塔与慰灵祭就是其中两种特殊形式。日本侵略者建造忠灵塔,举行慰灵祭,一方面纪念、祭奠战死的日、伪官兵,欺骗日军及伪军继续为侵略战争卖命;另一方面,强迫当地人民参加祭拜,侮辱民族感情,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这些做法,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属于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遭到过列强的侵略,美国与其它列强相比更注重精神化方面的侵略,主要方式有在华传教、办学校、办医院、吸引留学生等。  相似文献   

8.
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是它的政府长期对中国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扩张政策的结果,是由资产阶级特性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基于这种阶级特性和经济规律,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它们攫取中国的各种主权,割占中国的领土,对中国实行残酷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文化掠夺,变中国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各族人民带来无限的沉重灾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时间内,中国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和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侵略中国这两件事,更是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这种野蛮的军事侵略相对来说容易让国人觉醒……而“文化侵略”却是没有“炮火硝烟的战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很容易让人接受,甚至麻醉了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是民族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不是作者危言耸听。请看“文化侵略”的现象与事实:  相似文献   

10.
雷州半岛处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地理位置特殊,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雷州文化.19世纪末,法国侵略雷州半岛,并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这种浸透西方文化的法国殖民统治,与土生土长极少遭受外侵的雷州文化发生碰撞,对雷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正负面影响,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西四盟市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经多年的挖掘、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在文化旅游的发展进度、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及开发深度等方面又面临着很多挑战。应该更加注重区域或部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避免宗教信仰和民间祭祀等特殊文化资源的商业化开发模式,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该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审美艺术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较高、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和复杂等特点,它赋予以巴尔虎蒙古族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为主打品牌的呼伦贝尔文化旅游资源以深刻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草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分析和探究内蒙古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旅游吸引力、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旅游开发的主要策略,对于促进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与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为了完全否定文革而完全否定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文化产业从自发出现到自觉发展、再到加速运转的整个进程中,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相关政策一直是推动与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内蒙古文化产业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政策与产业发展背景下起步与发展的。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足之处依然明显。内蒙古文化产业应凭借后发优势,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教训,规避风险,少走弯路,依托国家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刚刚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些返借词。所谓返借词,是指某些词借出去以后,又从对方语言中借回来,这种词,就叫返借词。一般返借词在相互借用中,其书写形式、读音、意义或用法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博士”与“把式”、“百姓”与“板升”等。但有一些返借词,其意义和用法虽已与原词有很大不同,其书写形式与读音却没有发生变化,如“旗”、“盟”等。这种返借词,我们称之为“特殊返借词”。这些返借词的存在,在世界各民族语言的接触中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它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长期频繁接触与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草原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文化脉络、古代民族部落发展、当代少数民族生存常态、宗教信仰文化遗存、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内蒙古文化资源在核心内容上的深度开发恰可以满足这样的旅游文化动因、旅游思维模式和旅游审美态度。借助内蒙古文化旅游大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内蒙古可以实现民族区域文化的广泛认同和珍视。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自2002年以来GDP增速连续六年全国排名第一。但是,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一条集约型经济发展路子,对于保持和促进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将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多元文化的交融是面临的最深刻挑战之一。本文透过“文化挑战”的表层现象,指出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可能遭受到“文化侵略”的严峻事实。并通过对“文化侵略”的历史与现实表现的考察分析,阐明了教育在迎接文化挑战,抵御“文化侵略”中的正确立场和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