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旷、师襄姓师吗四川/岳泽和高语第五册把《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的“师旷”注为:“春秋时代晋国的乐师,善于辨别乐音。”高语第二册把《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师襄”注为:“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人名称谓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直称姓名、称字号、称谥号、称封号、称官爵名、称斋室名、称籍贯等。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称谓。1.职业 人名这种形式多用于古时被认为身份低贱的人,如乐师、演员、工匠、厨师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其中的"师襄"就是叫襄的乐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其中的"弈秋"就是叫秋的棋手。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人的姓名称谓,往往是姓在前、名在后,或者姓在前、职务(职业)在后。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有几种特殊的人名称谓方式,值得揣摩。概括例说如下:一、国籍十名鲁班门前弄大斧。鲁班,是鲁国的一个名叫班的人,是有名的木匠。二、职业十名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②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相似文献   

4.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一课对“庖丁”的注释说:“庖,厨师。丁是他的名。”我认为这个注释对错各半。“庖”释为厨师是对的,但是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诚然,“丁”可以当作人名用,但在此处却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6.
和你在一起     
我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岁月的更迭(dié),“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则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pín)率(lǜ)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从小到大,除了父母,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了。9月1…  相似文献   

7.
<正>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著名乐师说:"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再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是个聪明人,他故意问:"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晋平公认为师旷很不礼貌,生气地说:"我跟你讲正经事,你怎么能开玩笑?"师旷就认真地对他说:"我听人家说过,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的人,好像早晨的太阳,前途无量;壮年时期开始刻苦学习的人,好像是烈日当空,虽然只有半天,可是锐气正盛;  相似文献   

8.
师旷,姓师,名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邢台东)人,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乐师。其生卒不可考,大约与晋平公(前五五七——前五三二在位)同时代,略早于孔子。他是个盲人,故自称盲臣或瞑臣,辨音能力很强,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神奇秘谱》中有《阳春》、《白雪》、《玄默》三操,据说均为师旷所作。另外,著有《禽经》传于世。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有这么一句:“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文后对“倡优畜之”的注释是“被当作乐师优伶来畜养。倡,乐师。优,伶人”。这样解释太笼统了,极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优伶,即倡优伶人,相当于今天雅称之“戏曲演员”,有些关心国运民瘼的血性艺人,他们擅长智谏巧讽,借艺干政,借戏评文。除了《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事,还有以下数则。智责县令欧阳修所编《新五代史》载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琵琶行·序》“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句,高中语文第六册注:“善才.唐代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恩。”此注与《辞源》释义相同:“春才,唐代乐师之称。与能手同义。”并引此句为证。这样注释是不准确的。“善才”不是唐代对乐师的通称,而是对琵琶师的专称。乐师捐演奏器乐的人,如司鼓的神鼓师,操琴的叫琴师,弹琵琶的是琵琶师,各有专长,以其所操乐器而名。乐师是总名,某”师一是分指,它们之间是种属关系。可以确指而称总名,未免笼统。琵琶女自己讲得十分清楚,她“十三学得琵琶成”,是师从队曹二人的。毫无疑…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12)
老师——流行最广泛的敬称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中有一项便是“敬辞”。先生——历史最悠久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它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此…  相似文献   

13.
对德育主体自身的改造——论“师表美”●檀传宝一、师表和师表美“师表”一词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超出教育学范畴的概念。“师”即教师或以某人为师的意思。“师”本身即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师”决不是一个职业符号,谁佩戴它谁就是“师”。“表”...  相似文献   

14.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好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然而,我们在盛赞庖丁之时,切忌把庖丁解牛之术用来“解”人生,因为此法实在难以“养生”!庖丁避开筋骨盘结之处,下刀如神,解牛如削泥,让文惠君顿悟养生之道。但这是怎样的一个高妙的养生之道呢?请听庄周的看法: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按庄周的说法,我们该避到什么地  相似文献   

15.
霹雳笑话堂     
《红领巾》2006,(11)
好烫厨师:“这肉丝好不好吃?”顾客:“马马虎虎。”厨师:“那这鱼呢?”顾客:“将就。”厨师:“那这豆腐呢?”顾客:“一般。”厨师按捺不住地吼道:“你就不能说个‘好’吗?”正喝汤的顾客大叫一声:“好烫!”四川省巴中市巴师附小总部李卓逊(本刊会员)/荐霹雳度:毯子做的一个小男  相似文献   

16.
微妙的称谓     
世上的称谓纷繁复杂,就是某些同义的称谓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一人就用了三种不同的称谓:“白求恩同志”、“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称“同志”,是因为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这是从组织的角度来论述的。第二句直呼其名,这是因为作者是转述别人的话语。第三句谈的是他的工作,称医生,是从他的职业着眼的。三种称号,三种韵味,三种效果,我们应好好体会。在使用称谓时,即使是对同一个人,也须  相似文献   

17.
肖黎英同学问:《庖丁解牛》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写的寓言。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治学”的道理来呢?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丁厨师在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点明了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但是“养生”是为了“求生”,我们从这则寓言里是确实可以悟出求生之道来的,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那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从《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18.
谦称:交往时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用于尊敬对方.昵称与贱称:表示亲昵的称呼,表示鄙视轻贱的称谓.加字称谓:有时称谓前加“先”“太”等字样,以表谦敬和关系.职业称谓:古人提到从事某一职业的某人时,往往先称其职业,后加上其名.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教师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延展,是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统一。从历史来看,从教者和为人师者的专门称谓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称孔子为“夫子”,称荀子为“老师”,教导国君或储君的人可被称为“师”“傅”“保”。可见,“教师”并不是一个天然的称谓,“教”和“师”二者的结合是历史产物。首先,“教”与“师”各有侧重。《说文解字》中“教”的解析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个政教意义上的“以上率下”;“师”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是人之“化性起伪”的关键角色,“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所以,  相似文献   

20.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它经常被一些古代散文的读本和语文教材所选用。今人对这篇文章的解释,一般都是根据三国时韦昭的旧注。韦注本来就有其失当的地方,而今人对韦注的发挥补充尤有欠妥之处。本文拟对其中有关“瞽献曲”、“师箴”、“朦诵”、“流王于彘”的四则注释提出一点浅见,供读者参考。一、瞽献曲韦昭注:“五日曰瞽。瞽,乐师。曲,乐曲也。”这则注释虽然不误,但没有解释天子听政而让乐师进献乐曲的目的是什么,乐师所献的乐曲的来源和内容又是什么,所以后人便加以补充。有的认为:“此言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