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然而人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物质利益原则,忽视它的作用,甚至认为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就是推行“金钱动力”、“一切向钱看”。因此,继续探讨物质利益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合理的,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物质利益原则,其表现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重视物质利益和重视精神因素的矛盾教育不属于物质生产,而偏重于是一项精神的产业。因此在划分学校的属性时通常把它归入“事业”而不是“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将追求利润作为生命线,非常重视物质利益,而“君子不言利”的传统儒教,使教育工作者历来羞于言利,淡于言利。这的确有其高尚的一面,也有其属性使然的一面。现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铺天盖地而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那一道围墙已经又一次抵挡不住冲击了。其实,冷静思考一下,完全可以不必讳言教师的物质利益,这是因为:其一,物质利益是一种生活需要。教师无论是要维持生计,取得温饱,还是摆脱贫困,奔向小康,企求发  相似文献   

3.
在组织可供分配的物质利益有限且短缺成为常态的情况下,组织必须注重物质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避免因分配不公而引起人员激励受挫。由于成员之间物质利益的公平分配主要体现在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绩效公平。因此,组织可以采取重视其他组织物质利益分配的水平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职位评价方法、建立和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等策略,有效增进成员的公平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提出了物质利益原则,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长期被歪曲了的唯物史观的物质利益原则。他不仅从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角度,强调要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而且身体力行,关心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各项工作做得好坏的一个根本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决定人们道德意识,这是马克思义道德观的本质。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重视物质利益又鼓励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物质利益问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一直也注重把握物质利益观的度的问题,强调精神和道德的作用.尽管他晚期的实践在把握物质利益与精神道德的平衡上不算成功,但他对物质利益、道德精神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直到今天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坚持物质利益的人民性,强调物质利益的可见性.阐明物质利益的兼顾性,揭示实现物质利益目标的渐进性.指明实现物质利益目标的关键性,强调谋求物质利益的自主性,坚持对物质利益获得者教育的经常性,其物质利益思想是丰富的、深刻的。毛泽东的物质利益思想具有实践性、批判性、辩证性和全面性等特点,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如何正确有效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物质利益是激发人们心理需求的动因之一,但物质利益离不开辛勤劳动,要全面有效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就必须既讲物质享受,更要讲艰苦创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利益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五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进行了论述 :一切为了人民利益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加快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核心内容 ;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基本原则 ;运用物质利益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根本着眼点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调动群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张精神的作用,主张用科学的世界观改造人;用又红又专的思想培养人;用共产主义的理想激励人.邓小平重视物质利益的作用,主张用物质利益激发群众积极性;把物质利益纳入社会主义范畴.毛泽东邓小平在调动群众积极性问题上认识一致,但方法各异,侧重不同.通过两者比较,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不存在矛盾。列宁主张一方面发扬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一方面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但没有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但他更倾向于精神鼓励。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既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道德价值,又把物质利益原则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人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人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新制度经济学则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把人概括为单个的"经济人".马克思经济学重视个人物质利益的分析,但他给个人物质利益的内容以科学的规定;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只偏重个人对物质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抽象分析,却抹煞了个人物质利益现实的社会性内容.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是由社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决定的;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个人理性选择决定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并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实现过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指导社会成员争取和实现自己物质利益的行为准则,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同志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精神是在物质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贯彻了物质利益原则,重视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鼓励人民群众劳动致富。这是对十年动乱期间极左路线对物质利益原则的否定的否定,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却把它当着“一切向钱看”的政策依据,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理论界有的同志也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认为“一方面想让人们富起来,另一方面又不让人们‘向钱看’,这在商品经济下是办不到的。”(1983年8月9日《中国青年报》)因此,从理论上澄清是非,划清物质利益原则与“一切向钱看”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道德状态是物质利益关系的折射,但两者不是直线式的决定关系,似乎当下夫妇关系冲突大量地表现在利益矛盾上,是利益需求不足造成的,这是假象。现代夫妇更重视精神上追求和情感的认同,一但双方精神上不能和谐极易造成家庭冲突破裂,因此,夫妇要重视价值观念的一致人格的完善、性格、气质、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姚乙诚 《丹东师专学报》2002,24(Z1):107-109
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工作的第一要务,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职工的物质利益与合理要求,提高企业乃至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7.
试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思想王家云,朱延华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理论.形成更为系统的、深刻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思...  相似文献   

18.
所得与抢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又要反对拜金主义。 所谓坚持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就是指国家必须承认不同人们和不同企业因向社会提供的不同劳动或为社会作出的不同贡献而获得不同物质利益的权利。国家应当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鼓励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合法方式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使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与自己的劳动,  相似文献   

19.
卢迎春 《天中学刊》2011,26(4):16-19
物质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前沿性问题。当今学术界对物质利益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普遍认为物质利益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是辩证运动的关系。学界对物质利益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还区分了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实质,揭示了马克思的物质利益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学界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疏漏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部分青年理想信念产生偏离和动摇的原因 ,从强化思想理论的灌输、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重视青年的物质利益、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