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人尊称母语课程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纵观日本100多年的母语教育历史,特别是战后的日本母语教育,我们认为日本的母语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尊称母语课程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纵观日本100多年的母语教育历史,特别是战后的日本母语教育,我们认为日本的母语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语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朱绍禹近三、四十年来,日本文部省发布的有关中小学国语科教育的文件中,常常包含国语科教育改善方向的指示性内容。同时,在日本国语教育界素享盛名的一些学者,也不时发表关于改善国语科教育的属于方向性的见解。任何国家的母语教育,都是民族...  相似文献   

4.
日本将于2011年4月全面实施小学新国语指导要领.它是在2006年和2007年相继修订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基础上,针对PISA调查中出现的问题重新修订的.它体现了以日本传统语言文化为基础,培养活跃在国际社会上的日本人的教育理念.它突出了以培养有效运用国语能力为重点;以大力充实语言活动为手段;以培养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和热爱传统语言文化,尊重国语的态度为目的的改革基本方针.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它将会影响日本国语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独立以来,新加坡实行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政策受到国家平等对等英语、各民族母语的语言政策的影响。并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多元的民族、文化政策决定新加坡选择两种语言即英语和母语来实施其学校教育。同时也不排斥在功能上区别对等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则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6.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花。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通过母语学习将儿童的个体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和人类的精神之源,同时催发新时代民族的美丽之花:精神之花、语言之花、文化之花。因此,母语教育课程永远是各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7.
影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若干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独立以来 ,新加坡实行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政策受到国家平等对待英语、各民族母语的语言政策的影响 ,并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多元的民族、文化政策决定新加坡选择两种语言即英语和母语来实施其学校教育 ,同时也不排斥在功能上区别对待。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则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 ,有利于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日本概况课以日语专业本科生为教学对象进行授课。内容上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讲解国家的起源、历史的发展、在汉字文化圈文化交流连动中的日本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日本的风土人情、札仪习惯等。大东文化大学日语教育专家长谷川恒雄先生曾指出:“日本概况是一种教育活动,而这个教育活动是以那些日语不是他们的母语、日本文化不是他们母语文化的学习者为对象的。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育是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土壤和血脉的母语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民族母语的习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是一种民族诗意的拯救、民族情感的激荡以及民族精神的厚植”。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在语文教育这条路上,我们失去了太多美好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日本占据台湾后期,对台湾人民施行了严厉的同化教育政策,其焦点之一便是语言的同化教育.台湾人民虽不断抗争,但到日据末期,使用日语者人数日益增多,善用汉语者人数日益减少已成为无奈的事实.台湾光复后的"国语运动",意图清除皇民化教育毒素,而其重心即在推广国语,施行国语教育,禁止日语教育.由此,光复前后的台湾形成了一个以争夺语言教育权为焦点的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可以分为英国殖民时期的“独尊英语,放开其他”、独立前后的“独尊巫语,多语并重”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多语并存,英语独尊”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其语言政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重国内各种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多语政策来谋求文化传承、民族和谐与政治稳定;以英语的通用来掌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利器,推动经济繁荣和国际沟通.冀求建立对国家的忠心和认同。在这样的语言政策的制约和影响下,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四种官方语言的地位和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分工并存的态势:马来语是名义上的国语,是马来人的共同语,是各种族之间的底层通用语言;华语是华族的民族共同语,是华族社群的高层语言:淡米尔语是印度族的通用语言;英语是实际上的国语,是社会的顶层语言,也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1月,日本部省颁布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并将于2003年4月正式实施。此次国语学习《要领》的特点如下:设“国语表现I”,合并现行的“国语表现”和“现代语”,以“说、听”及“写作”为中心构成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说话、写作等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语言能力。设“国语表现Ⅱ”,以提高“国语表现I”的学习层次。设“国语综合”,改进现行“国语I”的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改变现行国语以阅读理解章、作品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强调以近代以来的各类章为载体,加强语言活动,培养表现能力和喜爱读书的态度。设“古典”,合并现行的“古典I”和“古典Ⅱ”。强调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亲近古典作品的态度。改善现行的“古典讲读”,重在培养学生亲近古典作品的态度,并可以从古和汉中任选一种来学习。还规定,选择“国语表现I”及“国语综合”中的任何一科为必修课程。(载日本《内外教育》杂志第30、40页)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层面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传播载体,随时都体现着文化;但语言又受制于文化,因每个民族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发展程度等的不同,其所创造的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作用于语言中,促使不同母语背景下的人产生交流障碍.从这一角度来讲,日语教育教学,不应单单就其语音、词汇、语法、翻译、写作等内容进行教学,还应就日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习惯等内容进行教学.这也表明以语言文化学、日语跨文化交际学、日语教育学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日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交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为对象,来研究日语教育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而由许媛等人著写的《日语教育与语言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4月版)一书,聚焦于"语言学与人类学的桥梁"这一目标,以"交际即文化"为关照,探讨了日语文化内涵、日语教育、日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特点,揭示了日语文化与日语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当前日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是关于民族母语的教育,而母语教育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教化’。”“语文是为人的一生奠定精神底色的课程,语文以其饱含的情感、智慧和精神对人的生命进行潜移默化的诗意润泽和点染提升,全面开展人的精神建构。”作为语文学习的方式之一的文本研习,当然理应以接受民族文化教化、接受诗意润泽和点染提升、全面构建人的精神为指归。但是,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这一功利主义评价形式导引下,人们难得静下心来,从提升人的素养的角度来对待文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人文语文”便是应运而生的语文实践和研究的新范畴。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个民族把自已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生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日本殖民者在侵略中国东北期间,强调日语的“国语化”;片面强调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推行其奴化教育方针,培养忠于日本的“会说话的工具”,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东北青年一代的民族情感和国民素质。事实证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因此,爱自己的民族就必须爱自己的母语。我们从事母语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深知借助语言的传播,激活学生民族睿智、民族文化感情的要叉,因而,孜孜砣砣,不懈地追求、寻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良策,以恩泽莘莘学子。  相似文献   

19.
袁瑜 《中学教育》2003,(1):39-43,50
以教育救国与教育独立为核心的“元培精神”是正大的;以兼容并包与网罗众家为核心的“元培思想”是博大的;以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为核心的“元培人格”是伟大的。“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日,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日,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相似文献   

20.
不可望词生义的日语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4):104-106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日语成语中可以看到大量汉语成语的“影子”,这就往往使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在学习、研究日语成语时陷入“望词生义”的误区。本文从日语成语的概念、来源分析了日语成语特有的意义,进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