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2.
正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道与技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总是以外在技的形式承载着内在道的内涵。具体地说,在一个教学模式中,道就是内在的教育教学思想,技就是在活动过程中较为稳定的程序及策略,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策略是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之相适应的操作程序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五阶段。其依据是皮亚杰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的理论:学生是带着前认知进行学习的,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哲学中的"技"正中有反,对那些充满无目的性的、自由的艺术精神之"技"表示赞赏,而反对以世俗、功利性为目的的"技";而海德格尔笔下的"技"反中有正,反对以对人"有用"为标准的普遍强制去蔽行径的科技之"技",而将艺术之"技"作为拯救之"道"。源于对其中艺术性的"技"所呈现的"无用"和"游"的艺术精神的共识,二人由表面的对立最终走向实质的共通,并为当代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对人生存处境所实施的迫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即"技进乎道"使人和一切事物达到自由自在、成其所是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庄子"道"技"合一思想,分析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史上,师资培养所使用的三个不同概念所反应的教师身份定位及其隐含的"道"技"思想,从而探索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从以"技"为中心转向"道"技"合一。这有利于加深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也有助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策略的开发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讲述了庖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展规律掌握规律,悟出解牛之道,文惠君看到后并得到养生之道。仔细阅读,细观庖丁解牛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悟出文言文翻译之道。当文惠君问到庖丁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好的"道",其实就是找到规律、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也要去寻找这个"道"。《孙子兵法》讲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一个寻  相似文献   

6.
艺术设计领域中各种风格流派的发展、变化、衰败的种种现象总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环境系统的基础之上"技"与"道"是影响艺术设计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中"技"与"道"的平衡性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对于技术的过分依赖与乐观,观念与技法产生了偏离,促使本文提出道以制技、"文质彬彬"的艺术设计主张。  相似文献   

7.
"德"乃学生立身担当所本,"技"乃学生生存意义所在,"艺"乃学生尚巧达善所依,"道"乃学生生命价值所系。人才培养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融合,是江苏省中职校领航计划项目建设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从教育、产业、社会三个视角阐述人才培养的逻辑意蕴;从"德""技""艺""道"四个境界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从哲学、技术、科学三个维度诠释人才培养的学理要义;从培养理念、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实践四个路径总结出"德技艺道"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8.
"庖丁解牛"为《庄子》中极具深趣至理的一则寓言,尽管广传泛释,但是不乏义理未明。只有结合《庄子》全书诸篇的意蕴关联,契中"庖丁解牛"的关键命题,领会庄子层层转进的情致理境,才能最终揭示庄子的生命视域及处世艺术。亦即庄子以"道也,进乎技矣",通过技而通达道的境域,并进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突显生命主体的挣得和生存空间的敞开,最终"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则是君臣乃至万事万物在"人相造乎道"、"相忘乎道术"的道域中各得"养生",其中实则蕴含一种以道为依托而具平等自由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9.
“道”是事物的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数学中的“道”就是数学的本质、基本原理、通性通法。数学学习离不开技能与技巧,但关键在于悟“道”。“道”能生技,也能生巧,否则“技”就是无本之源。“道”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需要学习者主动感悟与反思、完善与升华。掌握了数学本质,“技”自然而生,从而达到“大道于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匠"与"师"的差别,在于"技"与"道"。人们可以用效率去评价一名匠人的工作,可是对"师"的价值可能比较难以评估,很难用指标、数字去衡量。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着眼于人的未来,谁能准确知道你今天的教学究竟能有多少效用?可是时下的麻烦在于各行各业都唯利是图,教育教学也急功近利,"见利忘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道与技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总是以外在技的形式承载着内在道的内涵。具体地说,在一个教学模式中,道就是内在的教育教学思想,技就是在活动过程中较为稳定的程序及策略,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2.
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坚持"技""道"融合、立字立品的书法教育理念,通过环境润心,以文化人,课程建构,方式创新,队伍支撑,科研引领,培植了书法教育特色,促进了"正心"文化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从“道、学、技”的视角解析领导力,是领导学研究的一大推进,为领导力的自我提升和教育培训提供了理论基础。真正的领导力必须是“道、学、技”三位一体的,领导力的提升必须包含“道、学、技”三个层面。为此,要在深刻理解领导力内涵及“道、学、技”各层面内容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力“道、学、技”的学习与培训,以促进领导力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4.
"匠"与"师"的差别,在于"技"与"道"。人们可以用效率去评价一名匠人的工作,可是对"师"的价值可能比较难以评估,很难用指标、数字去衡量。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着眼于人的未来,谁能准确知道你今天的教学究竟能有多少效用?可是时下的麻烦在于各行各业都唯利是图,教育教学也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忘了教育的真谛。翻看一本教育杂志,有个课堂教学板块,10篇文章,5篇在谈"有  相似文献   

15.
"匠"与"师"的差别,在于"技"与"道"。人们可以用效率去评价一名匠人的工作,可是对"师"的价值可能比较难以评估,很难用指标、数字去衡量。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着眼于人的未来,谁能准确知道你今天的教学究竟能有多  相似文献   

1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208-211
"电视线性编辑"是高校广电相关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电视剪辑"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也是业界至今沿用的一种重要操作应用系统。在应用语境、观念已发生改变的当下,重新厘清和认知相关问题,不仅有利于纠正偏狭之见,也为操作带来实际便利,更能启发思考"技进乎道"、"相需为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必须有其基本的知识出发点,这关系到给予学生什么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国学之道"作为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点知识,以多样丰富的活动呈现教育资源整合的技能,以教育主客体融合展现教育资源整合所形成之教育合力,最终实现基于"国学之道"打造最强班级团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2011年第2期发表吴举宏文章《寻觅教育的"阿基米德支点"》。作者认为,教育艺术的根系应当深植于心灵,而不仅仅在教之"技"、学之"术"。如果在"技"、"术"层面上琢磨"机关"、"窍门",指望得到"四两拨千斤"的"手法",那只是教育的简单化处理,是荒诞的梦呓。教育存在技法,但是雕虫小技替代不了育人之道。虽然,我们无法给好的教育下一个定义,但我们知道,只有管束,没有自由,肯定不是好教育;只有模仿,没有创造,肯定不是好教育;只有苦累,没有快乐,肯定不是好教育。  相似文献   

19.
老庄道家对于"礼崩乐坏"的回应不仅是反思性的,也有正面建构意义,其建构性思路表现为:第一,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礼乐文明技术对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性影响;第二,对人心性的建构要有基于礼乐文明的提升,不可本末倒置以"俗学"来"缮性",而应"进技于道";第三,"进技于道"的主要含义在于一种"以道观之"视角的培育,这是"以道养心"而非以"俗学缮性",由此而达到"圣人用心若镜"的超脱境界。其问题在于:其一,"以道观之"易流于阿Q精神胜利法;其二,"以道养心"的前提是人心对"道"的体认;其三,真正的逍遥之路不是"看"出来的,"改造世界"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0.
一个班级,设有班长、学习委员、组长、课代表等多种"职务",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左膀右臂,为班级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时会有质疑的声音发出:班干部的设置是否有必要?有人抵制,因为害怕从小就培养出孩子们的"当官"思想,比如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五道杠"的新闻;也有人认为有必要,因为当班干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组织沟通能力,还能增长孩子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