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科技环境中的编辑出版(下)叶敢倪波二、高科技与编辑出版学高科技使出版业面临从生产流程、编辑出版手段、出版媒体、发行方式到组织形式、人才结构等各方面的彻底革新。出版业的这次革新又直接对编辑出版学的成熟和发展产生影响。编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编辑工作全过...  相似文献   

2.
(续编辑学报,1996,8(2):106)ASME 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 美国杂志主编协会BASE Brazilian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ditors 巴西科学编辑学会BCC British Copyright Council 英国版权委员会BCPA British Copyright Protection Association 英国版权保护协会BCU Berne Copyright Union 伯尔尼版权联盟BICC Berne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Convention 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BIDA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Droits d'Auteurs 国际版权事务局[法]CBE Council of Biology Editors 生物学编辑委员会[美]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语境下的现代电视艺术语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鑫  卢蓉 《现代传播》2004,(4):59-63
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 ,人们对电视艺术语言的认识开始摆脱“传播功能”的局限 ,发现深藏其间的“创造潜能”。随后 ,在摄制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的视觉经验借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得电视艺术语言的创造潜能迅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何理解今天的电视媒体 ,如何把握高科技语境下现代电视艺术语言的发展 ,如何实现技术与美学之间的有效联结 ,促成传统美学概念与命题的重新定义与理解……成为当下美学工作者一个急切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从电视艺术语言的三个基本单元入手 ,通过解析镜头、编辑、电子技术手段具有的创造力以及现阶段的新发展 ,思考这三方面的语言演进背后可能传达出来的美学含义  相似文献   

4.
于友先同志不久前指出,进行中外新闻出版业的对比性研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马怒提乌斯的生平,深入解剖了他所办的阿尔丁出版社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以便我国读者了解西方印刷出版业初创时期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为我国开展中西方出版业对比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全文较长,本刊将分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何时”是新闻诸要素之一。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因为,时间是揭示事情发生、事态发展以及原因、结果等进程的概念。没有时间概念,不仅无法判断这一事实到底是不是“新闻”,也难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及其价值。所以,时间要素是这一事或那一人构成“新闻”的一个前提。新闻报道中缺乏时间,往往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对新闻的“生命”一种形象说法,实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它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其作用和意义。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报道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涉及的人物多么重要,新闻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法国作家安德烈·盖德在解释新闻的时候,又强调时间对新闻的重要性。他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因为,在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种种  相似文献   

6.
悬念两字,本指心中牵挂或挂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为: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种“文贵曲”往往也是运用悬念手法取得的效果。那么,新闻写作(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能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呢?在新闻界曾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7.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8.
确定立意之后动手写新闻,就要进行取材。这好比盖房子,有了设计方案准备施工时,需要选好优质的材料,才能按照设计建成结实、适用、美观的房屋。同样道理,只有好的立意,没有好的素材,也难写出精彩感人的报道。因此,取材对表达新闻的立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10.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我国自古以来作文赋诗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意思是说,比是按事物的相似处来比附事理。这种修辞手段,对新闻写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明,使深奥的道理说明浅显,让抽象的东西变得  相似文献   

11.
古人写文章很重视立意。唐代文学家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无意”是不能“为文”的。清初学者王夫之在他所撰的《姜斋诗话》中又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一篇诗文没有明确的立意,就好比军中失去了主帅,没有主帅的军队,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2.
所谓背景,原指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置。把它放在后面,衬托演员的演出活动;又指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将它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指的是衬托报道主体的材料,故称为新闻背景。有的西方新闻学把新闻中的背景,也叫“衬托性叙述”。一般地说,这种新闻背景是对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一种补充、点染、解释或阐明。所以,在许多稿件中,它是构成一篇新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是,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常常忽视新闻背景,不使用或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因此,有的新闻写得单薄、肤浅,不能突出报道的中心思想,又缺少说服力。有的新闻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读者不明白报道事实的来龙去脉,甚而还会产生种种疑团。为此,新华社曾向记者发出《新闻要  相似文献   

13.
谈起新闻中的角度,新闻界一位同行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到北京游览颐和园的人们,稍加留意都会发现,在那斗折漫回的廊壁上,建筑师们特意砌就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窗口,形成了观赏湖光山色的不同角度。当你透过一个个扇形、棱形、圆形等窗口,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或波光浩渺,画舫点点;或翠山远跳,亭台隐现……。这种园林设计的艺术和建筑师们的匠心,对我们选择不同角度写好新闻不是有一定的启迪吗? 这个比喻或许不够确切,但对写新闻选好角度的作用确有相似之妙。所谓新闻中的角度,指的是选择新闻题材进行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注意抓细节。把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这是新闻界一位前辈谈到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一个建议。许多同行对这个见解颇表赞同。那么,什么是细节呢?它原本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它以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刻划人物的个性,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它虽然是用于文学创作的,对新闻写作是否也用得上呢? 有的同志说,新闻写作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对一群记者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其实,这也是改进新闻写作“学生腔”和八股调的重要一步棋。不少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要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思想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精选材科和讲究写作技巧等诸种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群众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又真切感人。比如,在一条消息中反映两种人对改变贫困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1984年在高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以来,从开始试行的几家发展到今天已达50余家,每年培养各层次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5000人以上,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但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现在就能不断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边是编辑出版单位抱怨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甚至不少出版社表示不爱要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那么,究竟是些哪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的程度又如何?为此,由河北省教育厅资助,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成课题组,于2005年3~5月对北京、天津、河北、江苏、上海等部分高校和相关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回收率62.3%。对问卷内容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最终完成了这篇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环境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世纪80年至80年代,中国出版界人士对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名称因广泛地宣传始有体会,90年代末,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上售书站点逐渐增多,出版界在立足于传统图书生产匠同时,也期望能利用因特网,利用新科技,以网络为纽带,以数字化信息为媒介来发展,此时,计算机,服务器,网线等硬件问题可以通过资金解决,而使出版界人士犯悉的是缺少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人才。数字化环境下,出版业务要求的不仅是了解和熟悉出版业务者,而且要求具备关于网络的全面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创新素质的休才,出版面临人才需求的严峻挑战,也即是编辑出版教育面临的人才培养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学报办公环境的信息网络化,导致编辑出版工作方式的改变,继而发生深刻的编辑出版理念的变革,并由此引发学报编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和尝试。学报办公的信息网络环境为学报编辑出版学研究提供新课题的同时,也改善了学报开展编辑出版学研究的科研条件。深入全面地开展学报编辑出版学研究是直面信息网络化挑战的积极策略,是完善和发展编辑出版学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报编辑个体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基于CIMS的计算机集成编辑出版系统(CIEP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兰  赵新力 《情报学报》2005,24(6):728-734
借鉴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基本哲理在机械行业的成功经验,提出将其哲理和技术应用于编辑出版行业;阐述了计算机集成编辑出版系统(CIEPS)的基本概念、功能构成、体系结构;介绍了基于CIMS的CIEPS模型;分析了CIEPS的特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这次编辑出版史座谈会,是最近十多年来的头一次。这十多年来,出版史研究的成绩很大,出版了一批有关书籍和发表了更多的论文,可以说超过了以往的几十年。年轻的出版史研究者也成长起来了,而且在研究中有不同意见的学术争鸣和互相讨论。这都是十分好的。 我国古代的编辑工作是编、著、校合一,是分散的个体劳动。有的编辑家也是教育家,或别的学科专门家。但他们在编辑学方面也都是有贡献的,不能忽视或抹煞。至于是不是就称编辑家,还得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