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即美德”出自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不过,当下学界对其研究更多地是从现代知识观出发的,从而曲解了命题的本有涵义。从亚氏对“知识即美德”所具有的包容性分析来看,这一命题可从两方面切入:实践之智即美德;默观即美德。  相似文献   

4.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一、该命题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及其何以成立;三、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由此,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伦理现之一。章介绍了苏格拉底伦理现中,“美德”的涵义和其中的具体品质,同时还分析了各种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即知识”包含了三部分紧密相关的内容,即“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而且,人们要具备美德就必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最后,章还介绍了该命题成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主旋律的政治立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上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历史性的通俗理解,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及唯理性.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这个命题的论证是否合理,我们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理性、非理性的结合的真正意义,及在今天社会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以及"产婆术,"构成了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体系中有值得借鉴的闪光点,也存在需要改进的缺陷,它所表现的局限性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某些弊端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通过追溯苏格拉底对“美德”与“知识”关系的看法,以及古希腊时期“美德”和“知识”的涵义,发现苏格拉底没有提出更没有赞同“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然而,我国学者大多认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并对此“名言”大加阐释.经考证发现,此“名言”以讹传讹的原因既有苏格拉底本人的述而不作,又有翻译和转译过程的失真,也与我国的语言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作为伦理智倡导一种经过理性省察的伦理生活,他通过“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美德即知识”3个理性主义伦理命题,集中探讨了美德的存在形态以及美德的可传达性问题,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伦理学直接影响了其身后的以后至近代的伦理学发展的模式,他提问题的方式,他的伦理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化背景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这一训示对于当下教育的启示在于:知识是承载美德的基本元素,知识教学必须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和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促进学生德知并进、和谐发展、德性完满。真正具有伟大力量的知识是兼具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知识,真正优质的教学是内外价值兼具的教学。重温“知识即美德”,就是要重视知识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维武 《中国德育》2006,1(5):78-79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苏格拉底从知识论出发,认为美德就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而人的理性灵魂为人认识这种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说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但同时,他又否定了专门的美德教师的存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将伦理学科学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提出了以“美德即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伦理思想,还以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向善的哲学信仰。苏格拉底关于“致善之途”的理论以及其教学方法,对其学术传统的形成以及中西方伦理学思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价值多元、已然实现社会结构的公共领域转型、科技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美德即知识"是个"伪命题",其实这是对这一命题的误解,正是这一被否定了的命题却给了处于现代性困境中的我们以启迪: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知识,而且在确证美德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知识的基础上这一命题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的展开道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德行是人生之真理,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德育观注重道德真知的学习,肯定理性在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经典教育命题。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实际,学生"伪道德""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德育范式转换呼声高涨。在此大背景下,苏格拉底的知德观能够为德育范式的转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个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里利特首先提出了统一的逻各斯;生活在极端民主气氛中的普鲁塔戈拉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正义的维度来彰显逻各斯的统一性;然而逐渐式微的雅典民主却给了“正义”以当头棒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试图在维护逻各斯的前提下挽救城邦的正义。命题对后世伦理领域中的先验论和经验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长期论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程乐明 《河南教育》2013,(12):20-21
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和《美诺篇》中,苏格拉底、美诺和普罗泰戈拉讨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不然。二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道德教育的真谛:美德不同于其他知识,它的获得强调践履,强调养成习惯;美德教育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不能单靠专门的美德教师,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美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断变化;美德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输式而应该是启发式。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吏上,古希腊的赫拉克里利特首先提出了统一的逻各斯;生活在极端民主气氛中的普鲁塔戈拉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正义的雏度来彰显逻各斯的统一性;然而逐渐式微的雅典民主却给了“正义”以当头棒喝,也正是在此背案下,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试图在维护逻各斯的前提下挽救城邦的正义。命题对后世伦理领域中的先验论和经验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长期论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