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故事情节悲壮、强烈,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人物形象鲜明、崇高,剧中呈现出了程婴、赵朔、韩厥、公孙杵臼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身份不同,地位各异,但忠义仁善、侠肝义胆、自我牺牲、忍辱负重、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一个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忠义"是这部电视剧的灵魂,是情节设置的基石,是人物塑造的根本,是全剧精神旨向的精髓,是打动观众的魅力所在。剧中程婴的形象就集中体现了坚守忠义、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袁子茵 《教学随笔》2013,(10):127-130
《赵氏孤儿》是我国戏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推出了不同版本的同名话剧《赵氏孤儿》,分别由林兆华和田沁鑫执导。两台话剧同一时间在京城上演,是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上的一大盛事。赵氏孤儿这一历史题材被当时两位最具影响力的老少两代话剧导演同时看中且不约而同对其进行再创作,一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这一现象及其改编形成的不同版本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赵氏孤儿》故事的产地,搬上舞台的经历,内容所蕴含的刚烈侠义、慷慨悲壮、震撼人心的正义精神和艺术力量及在世界各国的流传和影响。又较系统地介绍了其中三个主要人物的陵基状况。搜集、考察了与之有关的文献、碑石记载。  相似文献   

4.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5.
方秋霞 《考试周刊》2011,(51):14-15
"赵氏孤儿热"已经不是一时的事了,而在"赵氏孤儿"的众多改编作品中,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中》剧是在《赵》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安排还是背景选择上都与后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尽管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存在误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探讨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中国元代杂剧大师之一纪君祥的名作《赵氏孤儿》两大名剧的题材取向、剧情结构、剧中人物特征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莹 《文学教育(上)》2010,(15):101-101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根据《史记》记载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而改编后大大增强了原故事的悲剧色彩。本文以《赵氏孤儿》对《史记》的改编为视角,从几个角度对其悲剧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冲突型"悲剧的代表,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具有与古希腊悲剧相同的特征,即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显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感染与净化。但"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两种冲突力量在《史记》中就明确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赵氏孤儿》杂剧中这种区分更演化为一种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冲突结构带给观众的悲剧体验,除了对正面人物崇高品质的崇敬,更多的是对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的仇恨,而且"仇恨"往往压倒"崇敬",因此中国此类悲剧必导向复仇结局。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诞生于春秋时代,是先秦时代的暴力现象,司马迁的《史记》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灌输了强烈的悲剧观念,体现了司马迁独特的美学创造。元朝纪君祥引进了民间观念,参与了对《赵氏孤儿》悲剧故事的个体化消解,在戏剧结构的严整性和美学的纵深度上朝前飞跃了一步。徐元的传奇《八义记》则取得了表演性与舞台性的超越性进展。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礼仪法规的关注,代表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在启蒙时代的对理性的高度渴望和尊崇。《赵氏孤儿》所体现的暴力美学,暗合了西方悲剧观念基本传统,引发了《赵氏孤儿》在中西方传播学上的一系列成功。《赵氏孤儿》含有侠义观念的动作美学,是感性化强烈的审美对象,也是解除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另类方法。观赏这样的剧作,可获得类似欣赏当代竞技体育的美学效应。《赵氏孤儿》内中融合的武侠观念、死亡情结、杀婴现象、原罪理念,都是该剧最具魅力的美学亮点。  相似文献   

10.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这部元杂剧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我们通过对义士形象的分析,可以深刻体会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此剧在元代有“不绝赵祀”的特别意义,并反映了在元代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抗金存宋爱国者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是对南宋王朝无可挽回的灭亡下场的哀悼,表达的是驱除元统治者、光复大宋河山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1.
《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这部元杂剧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通过对义士形象的分析能体会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此剧在元代有"不绝赵祀"的特别意义,反映了在元代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正义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至此,全剧鞭挞了邪恶,歌颂了正义。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等的追求与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而言,突显人文精神是创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其中又引发悲剧性的消解、复仇主题的解构、人性的驳杂等问题,因此,传统文本当代改编中人文精神的建构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被陈凯歌拍成电影。电影版《赵氏孤儿》虽由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但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程婴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复仇之后的情感基调不同和凸显的美学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4.
贺岁片《赵氏孤儿》刻画出不同的角色人物,每一个都有鲜明的性格。在众多角色当中,你的个性与其中的哪一个最为相似呢?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历史中有很深的渊源,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主要改编自《史记·赵世家》的相关内容。纪君祥在沿袭了《赵世家》孤儿故事的主体部分基础上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的身份及其行为都做了相应的改编,改编成的杂剧中程婴身上的侠义精神也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西悲剧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所以同为复仇母题的《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在悲剧冲突性质、人物塑造手法、主人公社会地位和结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旨趣。但这些不同并不能作为评判悲剧优劣的标准,更不能作为衡量剧本是否是悲剧的标尺。实际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彼此不同的悲剧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万颖 《文教资料》2011,(6):10-11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它的悲壮沉雄主要体现在以程婴为首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从戏剧冲突、语言风格、心理投射、悲壮沉雄色彩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析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元代戏曲《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皆为世上一流悲剧作品。它们又异同分明:都有恶人交构其间,都表现了主人翁之意志,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特色。但两者取材渠道不同,主人公复仇的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题材尤其是改编之作的大量出现,是近年来包括话剧在内整个文艺创作的重要趋势,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同时改编的两出历史剧《赵氏孤儿》尤具代表性。以此为个案分析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两出同名话剧在取材、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处理,而且可以窥见近年来话剧改编理念偏重改编者主体感受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历史题材创作热潮形成原因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谢磊 《文学教育(上)》2008,(21):152-152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