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仁爱”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须剔除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儒家“仁爱”思想蕴含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仁者爱人”,就整体而言,即要爱国爱民。就具体而言,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要弘扬儒家“有教无类”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热爱同志,以求同志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再次,弘扬儒家仁爱精神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外在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仁爱教育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在精神实质和教育理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把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重视情感教育;均视家庭教育为教育的起点.但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仁爱作为个体美德与关怀作为关系美德之不同;重责任教育与重权利教育之不同;培养男性为主的君子与培养两性平等的关怀者之不同.仁爱教育与关怀教育之比较,不仅有利于解释仁爱教育的现代化内涵,而且也能充实关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本于"仁爱"思想的生态观、孟子出于民本思想和王政的生态观、荀子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等先秦儒家的生态观,是构成人类生命共同体思想、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于志鹏 《天中学刊》2004,19(4):63-66
杜甫咏物诗早已成为历代文人研究的热点,然而对其背后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则缺乏研究。杜甫咏物诗与前代咏物诗重个人情感寄寓不同,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诗人通过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哀叹与悲伤、对博施济众精神的赞美、对处于困顿中弱小生命的关爱等,处处体现出儒家思想仁民爱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仁爱教育孕育于中国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蕴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之中.扎根于师生个体的心灵深处而又直接外显于师生的日常生活.它以尊重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以沟通为途径,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体现和证实了我国儒家的通和之学.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我们应当系统地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完善生态保护及治理制度、坚持长期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合作和全球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培养来推动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美丽中国建设及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要素的应然性角度,解析了大学生认同践行的内容问题;从认知提升、情操陶冶、意志锤炼、习惯养成等方法路径的使然性视域,探析了如何认同践行的问题;从内化到外化过程机理的释然性维度分析了认同践行的逻辑力量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倡导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惜生爱物"、"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宏扬儒家仁爱思想的精华,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10.
儒家自然观中物我一体、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用之有节的生态观,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理论指导。尽管基于农业文明的儒家自然观不可能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生态理论,但其朴素的生态伦理理念对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状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中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应当深刻反思以往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于是生态文明呼之欲出。为实现生态文明.我国必须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溯源之一,它立足于“人类尺度”着重分析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致力于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明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模式与特征,前人在此领域已有许多优秀的论,但在中西明比较方面,述与论相对较少。本针对中华民族“亲贵和一、礼尚往来”的“尚善”精神与西方明“平等自由、开拓进取”的“尚武”精神作一根源性的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具有阶段上的吻合性、价值观上的相似性、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技术手段和经济方式上的一致性和实现过程的交互性,由此,它们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二者为同义语。由于信息革命推动着知识经济的实现即推动着经济的转型、改变着对自然界过度索取和过度排放的生产方式,因而,目前各行各业所普遍进行着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使其同时走向生态化,所以信息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此外,信息文明也从方法论上,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思路和可能。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结合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信息文明的范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必然性,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层次,论述了生态意识的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生态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观念三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层面。2l世纪是生物学时代,也是建立在生态产业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强调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协调统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我们必须在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制度设施与价值观念上进行深刻的变革,以确保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21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文章从多个维度对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具体路径包括: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提高大...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21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文章从多个维度对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具体路径包括: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加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力度,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注重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提升,有效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加大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繁荣生态文化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朴素的生态观有效保护了布依族地区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意识的颂扬与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