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辨“揖让”     
“揖让”一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两次:一次是在《范爱农》中,一次是在《复庵记》里。关于“揖让”一词的释义,一般辞书上,常见有两种。其一,解作宾主相见之礼。古籍中例证颇多:“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周礼·秋官司仪》);“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  相似文献   

2.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风”为“吹风,乘凉”。这样的诠译是与情理有悖的。“莫春”是指三月底四月初。当时通行的周历,比夏历要早两个月。周历的“莫春”,夏历还只一、二月间,气候还较冷,从“春服既成”句中也可以窥视到这一点。这种气候是不适宜  相似文献   

3.
《庄子》很难读,其障碍,除了玄妙的思想,还有玄妙的用语。应当说,此书问世两千三百多年来,有些思想我们没有弄懂,即使强作解人,也实在是耍一耍捕风捉影的本领;更令庄周这小子笑死的是,他灵机一动,刀笔一转,弄出来的一些词句,竞让历朝历代的博洽之士们绞尽脑汁闹尽了笑话。  相似文献   

4.
“若厥株拘”,语出《列子·黄帝》和《庄子·达生》篇,历代诸家解释不一,聚讼纷纭。 郭象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作注说:“不动之至”。这是提示句意,基本精神是对的,但未及疑难字句的训释。成玄英疏云:“拘,谓斫残枯树枝也。”,疏对“拘”字的解释决不可信,因为从来没有这种用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本或作橛,同。…李(颐)云:“厥,竖也,竖若株拘也。”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景宋本、古逸本作橛。”按,作“橛”是。《说文》:“厥,  相似文献   

5.
《杜诗详注》卷二二《哭李尚书之芳》末联“秋色凋春草,王孙若个边”,仇兆鳌注云:“若个边,言归葬于旧垒之旁。”今按所解不确。该诗“前八叙交情,次四惜其才,次四悲其客死,末则总悼之“(《杜诗镜途评语)。诗后半部分“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复魂昭丘远,归魄素浐偏”四句,极言其客死异地,魂魄难归故地的凄凉景象。结尾“秋色凋春草”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亦绾合前面诗意。仇氏谓“王孙若个边”言李之芳归葬故垒之旁,“旧垒”乃句中所无,增字为训,实不足取,且句意亦与前游离不谐。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若个”条云:若个,疑问辞,有二意,一指地,犹言何处;二  相似文献   

6.
“伏”乎“站”乎“卧”乎贵州盘县亦资中学余云腾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吴伯箫先生的《早》写同一幅画却说:“东西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站着一只梅花...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中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句,历来不少注本都未详为解释,解释得较为详细的本子,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一册:“君既”句: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见,蒙、被。录:记得。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君既”二句:“见”,蒙、被;“录”作“记”解。此二句言“既然蒙你永远记着我,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也注释得很笼统:“既然蒙你记着我。录,记。”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君既若见录”一句,课本注释为“既然蒙你记着我。录,记。”此注意思比较含混,未能紧扣字词,学生常常提出疑问。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直译,要紧的是把“既”、“若”、“见”三字的意思讲清楚。“既”,即“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  相似文献   

9.
李聿 《语文知识》2004,(1):21-22
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这其间”的说法,随手摘录下来的有: ①近十多年来,每次踏进史家胡同去拜访于光远先生,几乎总是要首先倾听他滔滔不绝地讲演着自己最近又在研究什么……这其间,又几乎使你插不上话……  相似文献   

10.
报刊杂志中误把“期间”当作“其问”使用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10月17、18日两天,苏有朋秘密从西安片场赶到广州,为广州某公司的产品拍广告。期间他因为事先定制的衣服不合身,还专门亲自跑到广州著名商业街北京路一带买衣服,由于事先保密,  相似文献   

11.
李留庄 《教师》2011,(29):27-27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仔细玩味。孟子以齐宣王好乐为由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2.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文说明中,有一段话:“他(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这一段话中的“床第”让人迷惑,为什么有的地方写作“床笫”(读为zǐ)呢?到底是“床第”还是“床笫”呢?先来看看“第”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在《说文解字》里查不到“第”,但能查到“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说文解字译述》(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5页)中的“弟”字条还有一…  相似文献   

15.
16.
现行省编高中二册语文选了《促织》一文。文中写到成名幼子投井后,有这样一句话:“日将暮,取儿藁葬”。“藁葬”一词,课本注释为“用草席裹尸埋葬。”我查阅辞书,觉得此解有商榷之处。“藁”亦作“槁”。《辞海》有“藁葬”条:“‘藁葬’”言草草安葬也。后汉书马援传:“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  相似文献   

17.
<正>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察今》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了“循表夜涉”的故事后,评论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对这句话中的“主”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解释》等好多版本,都将其解释为“君主”.我认为,无论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还是从其内容说,这种解法都是不妥当的,而把它解释为“主张”才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 ,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集中描绘了一个“当户织”的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人们研读这首诗 ,大多都认为木兰是一个既智慧又勇敢 ,既孝顺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十几年来 ,艰苦而单调的军旅生活 ,保国与思亲的矛盾心理 ,都没能动摇她征战疆场的决心 ,她身经百战 ,出生入死 ,屡立战功 ,凯旋而归 ,却拒封辞赏。她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质朴谦逊、不慕富贵 ,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些理解都不错。但我认为 ,木兰辞官还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