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展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  相似文献   

2.
虚实相生是中国占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网《诗品》)的艺术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呢?对此,清代画家邹一挂论绘画的一段话可谓深得要理:“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蜮也。”(《小山画谱》)在描写变境上表达出虚境,做到寓无于有、以有托无、以形写神、以景传神,同时又以虚境来统摄实境,藏虚于实,这样就能达到神境自现。诗画相通,在.占代众多的诗词作家中.巾帼词人李清照的词是颇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趣的。其后期名作《声声慢》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张猛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5-128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诗学关于艺术形象创造和艺术价值评价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到诗歌意境美学理论的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意境理论的构造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十四诗品》对24种表象不同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的阐释确立了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4.
意境的流变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论,美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从产生到完全成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在近代王国维这里,它被上升到了整个学(以及整个艺术)的本体论的地位,这一点似无论谈及,本将就此试作勾勒和阐明。  相似文献   

5.
焦亚东 《天中学刊》2001,16(3):38-40
艺术思维方式决定着诗人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诗美的标准,古黄诗歌的艺术思维方式由其滥时代的直接,简单,粗糙渐变为细腻,敏感,蕴藉,其间既有诗歌自身发展的因素,亦有魏晋时期社会思潮方面的原因,更与唐代禅宗“顿悟”认知哲学体系的确立有密切关系,唐以降“意境”在诗歌理论与实践中的繁荣,就是对这一流变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6.
意境的流变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美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从产生到完全成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在近代王国维这里,它被上升到了整个文学(以及整个艺术)的本体论的地位。这一点似无论者谈及。本文将就此试作勾勒和阐明。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最早给予谢朓诗歌以评价,其评语以是否值得提倡为前提,以是否符合“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质”来品评高下,然后兼顾艺术成就,因此在谢朓的品评中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与景的交融 ;二是形与神的统一 ;三是虚与实的协调。在这三个方面中 ,情与景的交融是关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能引人遐思 ,让人寻索不已 ,玩味不止 ,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钟嵘《诗品》为其标志之一。《诗品》作为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建构了完整的、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深刻认识了“吟咏情性”的艺术本质,提出了“滋味”说的美感论,确立了“定品第”、“显优劣”、“溯流别”的批评方法,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以其“三境说”,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简评钟嵘《诗品》的滋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论”体现了他的诗歌审美理想,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  相似文献   

12.
王烨 《襄樊学院学报》2001,22(3):F003-F003
武汉大学教授龙泉明先生十余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中心新诗,发表了许多研究论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恰值新世纪到来之际,人民学出版社又推出他四十多万字的力《中国新诗流变论》。该在中西化碰撞融汇的宏阔历史背景上,以诗歌流派为线索,运用宏观与微观、名实与史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整体气象、运动轨迹和流变规律、诗学价值作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的分析、探讨,以求从理论上建构起一个能够反映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真实状貌的新述史模式,为中国新诗进一步创作和繁荣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钟嵘在《诗品序》中对西汉诗歌的描述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一是钟嵘理论观点的游移,二是因为个别文字有错。作者对此进行了扼要剖析。  相似文献   

14.
《姜斋诗话》对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见于言外的无穷意味等问题都有深入精微的阐述,集中体现了王夫之的诗歌意境理论。他的诗歌意境论是在合流了传统诗学的“言志”、“缘情”两派之后建构在儒学框架之中的,具有集大成意义,标志着中国传统诗歌意境论的本土性终结。王夫之继往,王国维开来,使意境这一古老诗歌审美范畴至今仍焕发着鲜活的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15.
感悟意境     
钱凌梓 《广东教育》2006,(11):53-53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  相似文献   

16.
钟嵘的《诗品》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将123位诗人分别分定品级。在上品和中品的诗人中,钟嵘多处采用“怨”来作评,其中对曹植、班婕妤和郭泰机可分别定义为“雅怨”、“清怨”和“孤怨”。  相似文献   

17.
“布白”本是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作品空白的部分,就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己见部分去思考、去想象,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称颂布白的好处:“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黄宾虹曾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钟嵘《诗品》中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语。空白和充实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它们和谐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整体之中。在不损害客观事物本质,不减少艺术感染力的前提下,对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找出一个着力点,引一概万,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不仅使作品更富表现力,而且也更具概括性和含蓄性。  相似文献   

18.
位居上品的班婕妤,受称道的是《团扇歌》的怨悱之情;中品徐淑,被肯定的是《答秦嘉诗》的哀婉凄怨之情。而品评鲍令晖时,称赞其拟古尤胜,观其作品可知,其胜就胜在感情的动人。对于韩兰英诗作,只从文辞方面进行概括,未予以诗情方面的评价,也许这正是其位居下品的原因。从钟嵘对四位女诗人的品语中可以见出,他秉持的观点是以情动人,雅正怨幽;文辞之精,置于情感之后。相较于其"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诗学观点,其女性文学观更偏重于情感的表达,这也许正是钟嵘潜意识里对女性文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钟嵘对郭璞《游仙》诗的评价,集中体现了他对游仙诗的态度,但因《诗品》版本讹滥,导致个别地方文字错乱,从而给后人解读带来了很大麻烦。李善的曲解和清代学者对钟嵘的不满,均是误读所至。在对多种版本细加甄别的基础上,结合钟嵘论诗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特点,是我们正确认识《诗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诗品》和《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关于钟嵘、刘勰二人文学观的异同,中日学者争论很大。现就两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诗歌创作自然论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