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现代图书评论的历史,如果从本世纪初算起,大致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溯其渊源,追其传统,究其影响而论,恐怕就不能不联系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文字。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唐宋以后,文论、诗话、词话、曲话,就很昌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收入“集部·诗文评”的书目,共85部,计524卷。文论诗话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以评论图书文献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书评的出现与发展,固然有受到西方影响的一面,但也有它自己的内在发展的因素,它继承了中国文人评书的传统,其中与序跋的关系就很密切。我国古代书评不发达,书刊的序跋常常是书评的一种方式。因此,有人说序跋也是书评。最初的序跋,一般是放在作品的最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如此。那时统称为序,后来才把放在一本书或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有“文贵开头”的说法。但是就文章来说,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要有好的结尾。文章结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曾经有过不少研究文章结尾的专文,叶圣陶先生在《开头和结尾》一文中,关于文章的结尾,有过形象的譬喻。他说:“在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象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  相似文献   

4.
公元752年的秋天,诗人杜甫、高适和岑参等人一起登上长安的慈恩寺塔。他们身临高塔秋色,先后赋诗。杜甫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开头。高适说:“登临骇孤高,披拂忻大壮。……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而岑参则是:“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同是在形容高塔和秋景,而角度与方法互不雷同,各树一帜。这个例子说明,从不同角度以不  相似文献   

5.
图书评论,象文学评论等一切批评工作一样,也是一种评论工作,只不过它是以图书为出发点,围绕图书进行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是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形式。早在30年代,叶圣陶写过一段关于书评的精辟的话:“书评是写给作者看的,假如没有摸着作者心情活动的路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与作者和作者的全书不相干。同时书评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读的是这一本书,你就不能不啃住这一本。”(《叶圣陶论创作》第82页)这样,书评写作就有了对象和目的。那么,书评写作的态度又是怎样呢?还是继续引述叶老的意见:“我不欢喜听一味的赞  相似文献   

6.
中学时代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印象很深。50年代初,有机会多次听叶老关于语法修辞和文章写作的讲话,记忆犹新。通过一些作品的分析与评论,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近年在有关同志的督促下,写过几篇有关图书评论工作的文章,还参加编选了书评集子,因而阅读了不少书评文字,不免有所  相似文献   

7.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8.
9.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0.
评介一本书,不论是哲学、经济、历史等学术著作,还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总需要书评作者简要明白地把原书的内容向读者作一介绍,使读者了解原书的梗概。萧乾在《创作与书评》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读者期望由书评窥到原书的全豹。但一篇未把原书轮廓描入的书评则象在水中间建房子,既无基础,又不能为人所捉摸。因此,一个清楚的内容展示是必需的。”有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书作者的观点,有时是为了论证和说明问题,书评往往需  相似文献   

11.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好似人的眼睛。如何把标题制作得诱人传神,令读者眼睛一亮、“一见钟情”,是编辑记者们苦苦追求的效果。“一人巧做千家饭,五味调和百味香”。说的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用酸、甜、苦、辣、成五种不同作料,做出千家人都爱吃的可口饭菜。我们的编辑常年要编辑成百上千篇稿件,制作出相应的标题,用什么“味”调和广大读者的口味呢?——要有点品位。品位即“文化味”、“雅味”。有些标题乍一看貌不惊人,细细品味,很有咂摸头。这是文化底  相似文献   

12.
态度、质量和权威有两种不同的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太难了。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书,至少两遍;并且经过消化领会,然后才能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是对图书的议论,有书可据,毕竟不同于创作论文,又有什么困难可言呢。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或许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两种不同的见解,或者竟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书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3.
14.
标题是新闻的核心,决定着一篇报道的思想观点,因此,它是素材的提炼;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决定着文章的精气神,因此,它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5.
晚报也被称为“家庭报”,其读者主要是广大的平民百姓,因此,晚报的定位应该姓“民”,晚报平民化、标题口语化和稿件多样化即是晚报的外化形式,也是晚报的基本特色。具体到新闻标题上,其基本特色也就表现在“平民化”、“口语化”和“多样化”上。心里想着平民百姓平民化是指晚报的编辑记者要有平民意识,用平民百姓的“眼光”来制作新闻标题。平民化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素质,是晚报编辑记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6.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17.
如何进一步发挥书评的导向作用,如何使书评确实获得“多米诺骨牌”的连续反应和轰动效应呢?这是本文要尝试探索的。一、完善书评导向环节的连动性“多米诺骨牌”现象是一种类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现象。书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它在读者中产生效应的标志最好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而书评则是这“千重浪”中推波助澜的动力,是“多米诺”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从效应这一立足点出发,“多米诺骨牌”便可以与图书评论的串联环节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8.
1993年,我幸运地在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处女作——长篇小说《惜楼烟云》,并且通过这本书结识了一位忘年交——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书评家徐雁。那时,我已年届古稀,而他才达而立之年。《惜楼烟云》是我对人生旅程的回眸。它通过旧中国一个特殊家庭的盛衰,反映了我所经历的时代和我所走过的路。虽然这本书是我的心酝酿了几十年,于退休后以“十年磨一剑”之力而写成的,也曾敝帚自珍地自诩为“老蚌奉献出的一颗五彩缤纷的珍珠”,但作者毕竟是无名“老”卒,虽说也曾得到一些好评,但并未  相似文献   

19.
俄语书评一词源于拉丁语之reconsio,意为辨认、推敲。书评是对艺术(文学,戏剧、音乐等)、科学或其他任何种类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是报刊政论和文学批评的一种体裁。  相似文献   

20.
吴道弘编审的随笔<书旅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有<我的<书评例话>>一文,其中解释<书评例话>一书的取名缘由道:"是因为书中'例话'部分是一组系列文章,内容比较系统,叙述也较简明,有例有论,就以它代表本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