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对人名称谓的"避讳"是中国古代突出的文化现象,日本在古代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文化现象,虽然两国的避讳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但在其表达的具体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避讳对象、避讳方式、触讳惩罚以及避讳对讳者名字的影响等方面,其原因应与两国民众思维方式、对于皇权态度的不同,以及两国对于汉字使用的地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皇帝的名字不许直呼而产生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尚,他的名字既不许直呼,也不许直接书写,他的丑事不许张扬,违者就要被杀头.既然不能直接表述,就需要用委婉的方式,那种委婉的“曲笔”的表达方式,就是避讳.中国古代避讳的种类,按其内容,可分为国讳、方讳、家讳三  相似文献   

3.
避讳就是对某些人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和书写,而要用其他方法代替。我国古代有着广泛、严格的避讳,分为国讳和家讳。国讳是让臣民对皇帝的名字禁忌,凡遇着皇帝的名字不能直说直写,汉代以后连孔子的名字也包括在国讳的范围内。家讳就是遇到祖先和长辈的名字,全家要自觉地避而不谈、不写,要用其他词语代替。  相似文献   

4.
古代"避讳"之礼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古人忌讳传统的延续或传承,即在人死之后讳称其名,以示敬鬼神之义,并由最初的避君王名讳,又发展出家讳、私讳,甚至名字的谐音也要讳,演绎出种种避讳之事,避讳之制因此愈演愈烈。避讳制度既有敬奉鬼神、尊崇先父先王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迂腐而荒诞不经的迷信观念。  相似文献   

5.
避讳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得用改字、缺笔和阙字来回避。 一、避讳的种类:主要是避君讳和家讳两种 先说避君讳。比如,秦庄襄王名字楚,秦朝便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汉高祖名邦,故汉时典籍中一律改"邦"为"国"。《论语》中的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时石经残碑  相似文献   

6.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中国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意思。全国都避讳的,称为“国讳”或“公讳”,全家都避讳的,称为“家讳”或“私讳”。 古代书籍中不少因避讳而将文字改易的,甚至改变前人的姓名、官名、书名、地名、物名、常语以及年号等等,还出现一改再改和回改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讳饰修辞源于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多见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在时间上起源很早,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秦以后开始大量应用,诸多作品可为印证。讳饰修辞有名讳和事讳两大种类。运用方法上,名讳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事讳主要有掩饰和美饰之分。  相似文献   

8.
讳饰修辞源于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多见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在时间上起源很早,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秦以后开始大量应用,诸多作品可为印证。讳饰修辞有名讳和事讳两大种类。运用方法上,名讳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事讳主要有掩饰和美饰之分。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说“贺举进士”,后又写《讳辩》,批驳了一些人对李贺的毁谤,韩愈如此言行,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那么,韩愈本人在避讳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呢?他自己对避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经笔者考证,韩愈的避讳观,实际上是以古制“二名不偏讳”的原则为其主髓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古代避讳问题的学者,对于唐人避家讳之严总要大书几笔.但是唐代墓志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当时统治者倡导和上层社会流行风气的现象,即祖孙父子不避嫌名、偏讳.甚至名字完全相同.经考证,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省地域内;如果以城市为参照,则大多集中在今洛阳、太原、西安等地及其周边.  相似文献   

11.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12.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文字,一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被皇帝垄断专用,臣民不许使用及对其直称,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这种字叫“讳字”。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  相似文献   

13.
郑韬 《考试周刊》2008,(17):57-58
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父名闲,古人非常讲究避讳,尤其是帝王讳和家讳.作为一位严格恪守儒家礼教的杜甫,其诗中是否有"闲"字,一直是方家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杜诗中不可能有"闲"字.  相似文献   

14.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15.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特产。由于各朝避讳的不同,对于避讳的研究,成了校勘古籍、鉴定版本年代和辨别古籍真伪的手段之一。它已成了一种专门学问——避讳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宋、清许多学者的著作中。现代学者陈垣先生的《史讳举例》,更是这方面的专著。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一下避讳与封建专制主义有关的某些问题,并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7.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是混乱的年代 ,战乱频仍 ,社会动荡 ,传统礼法遭到严重破坏。然而历代沿袭的避讳制度并没有被消弱 ,反而有所加强 ,甚至出现了避皇后讳、太子之讳。避讳的兴衰与皇权的兴衰有着本质的联系 ,这是研究避讳的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19.
避諱浅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它规定要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凡是帝王、国君等最高统治者和尊长的名字不得直称,若使用,要在口头或文字上用其他方法表述。研究避讳,应用于历史学、校勘学和考古学者,称之为避讳学。我们掌握了避讳的基本要点和规律,就可以解决古籍阅读中的某些疑难,利用它来辨别古书、文物的真伪,并可审定其年代,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为研究文史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透过避讳这一历史现象,探索事物的本质。如依据历朝避讳的宽严,推知皇权专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系统考证了宋代的官讳和私讳,並对避讳习俗的弊病与怀疑、反对者作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