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应答"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教师是否智慧地应答,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锤炼课堂应答语言,让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2.
设问是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互动式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和学生的应答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应答的回应几乎贯穿整个课堂过程。因此,研究外语课堂教学的设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应以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为基本原则,以期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可理解输入,提升他们的语言输出的能力,并最终习得语言。  相似文献   

3.
应答是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并学生应答能力一直为教师们所重视,如何快速提高学生应答能力更是众多教师的希望。作为师范院校的一名教师,笔者曾为此作过一些探索和尝试,提出“四变”做法以求教于同行。一、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变怕说为敢说多年来,我们很多教师把维持课堂纪律看得很重,有时有的学生因教师的讲解模糊而在下面小声讨论两句就会遭到教师的训斥:“怎么又有人说话了,不说话不行吗?”有的教师甚至把课堂提问作为维护课堂纪律、给学生“下马威”的重要手段。试想,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学生怎么会有…  相似文献   

4.
教师反馈语是指在课堂师生交流中,教师对学生应答行为及其应答内容所做出的有关语言形式的应答内容或涉及的话题方面的言语行为回应,是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采用行动研究法,反思自身的反馈话语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人研究,对其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针对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匆忙应答后,教师不是有效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讨,而是马上作出反应,或简单地加以肯定,或是包办代替,灌输答案。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诱导学生得出一个定性的理性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让教师评判是非正误。这种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僵硬,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被禁锢了,对事物的理解认识贫乏而生硬,根本谈不上新颖、独特、深刻。如果能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解决实质问题。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或保持沉默……这些问题无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吉芷岱 《小学生》2023,(5):61-6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应答及时回应,以促进学生的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以智慧理答调控过程,梳理知识结构,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本文主要阐述了课堂理答的内涵、存在的误区以及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所谓"应答",在此是指教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学情的反应与解决,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以下问题:或"应答"目的性不强,或"答"非所"问",或形式单一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微观技术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尤其是"应答"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斥着课堂,而今随着课改的深入,“满堂灌”现象虽所存无几,却取而代之了一种典型的问题“满堂问”。在授课过程中,要么以提问贯穿始终,选择问,填空问;要么自问自答,学生或仓促应答,或习惯性举手回答,教师只做简单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补充讲解。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利用一堂课囊括诸多内容,则难免会提出一些琐碎的问题,结果往往导致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短暂,也容易逐渐失去深入解读的兴趣。对于稍显粗糙的问题,学生的应答肤浅、简短,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创新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就不可忽视创新教学。那么创新教学应具备那些特征呢?一、问题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发展思维。在传统的小数教学中,也有问题。但大多数问题,是教师为提问题而提出问题,或似问非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对于问题,只是处于被动应答的地位,根本不可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此教学,学生既不会思考、不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而面对学生的应答,教师的一声对或错、一个结论和一己之见,可能将学生可贵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甚至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判处“死刑”,所以,教师应改变简单专断式的评判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徐维  朱太平 《教育文汇》2012,(12):37-37
教师备课时预设无论怎样周到、完美,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甚至与自己看法相左的问题,让人无法应答。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或敷衍过去,或认为在添乱,甚至觉得在有意刁难老师而不予理睬;而高明的教师却将其视为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以灵活机智的处理获得意外的精彩。  相似文献   

14.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应答行为具有多种,其中典型的有五种:"完全忽视型""强迫牵引型""一味赞美型""互动生成型""审美观照型"。本文通过对这五种应答行为的案例描述和理性分析,揭示了在不同应答行为中教师对学生经验与思维过程的不同态度和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5.
石谨 《现代教学》2008,(9):51-51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或茫然无措,或肤浅应答,或答非所问,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是或简单处置,或置之不理,或横加指责。这样的教学互动导致上课节奏迟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教师对学生思维训练的盲目、无序所造成的。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很多不良现象。常见的有:问题“多”,一个接着一个,狂轰滥炸满堂问,导致学生疲于应答,缺乏独立思考;问题“急”,没有时间缓冲,导致学生急于应答,无暇深入思考;问题“难”,使劲跳也摘不到“桃子”,学生茫然不知;问题“浅”,学生只是机械地用“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来回答,知其然却未必知其所以然;问题“碎”,提的问题天马行空,“脚踩西瓜皮,问到哪里是哪里”,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不恰当的提问极易使教学陷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怪圈,而生本课堂则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和情景交际内容,一直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探讨的话题。现在大多数教师借用音像、视频媒体向学生演示,或在讲台上自我改变角色(借用身体语言、改变嗓音等),营造交际氛围,完成角色的转换,实现交际口语的应答。一般情况下,学生也能揣摩和理解,跟着教师模仿。但教师总感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有时,不得不找学生为交际伙伴(课前把交际内容教会)。2002年秋季,我提出了两位教师进课堂的教学设想,我把这种教学方式定名为“双位教学法”,同年,被确立为市级课题,在小范围内展开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在理论上和操作上取得一定的认识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的应答,教师若直接否定,往往会使学生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根据学生的应答内容和教学情境,选用隐性否定策略、部分肯定策略、征询策略、归谬策略、模糊限制策略、比较策略等进行反馈,可以减缓否定和异议话语的语言力量,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的教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教师权威、教师成功感的错误定位。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倡导发现教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课堂上,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适时进行引导,对问题深入探究,并对学生的发言做出恰当评价,起到及时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