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能力"决定着采访的效果,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存在的生命价值,记者的成功采访是对新闻价值的进一步体现。新闻记者在采访一则新闻时如何确定此消息的来源地和信息的真实性,那就取决于新闻线索的信息含量。如果是从党政机关信息简报上获取的文件信息,  相似文献   

3.
4.
陈钟 《新闻前哨》2002,(3):34-35
电视新闻和专题都充分体现出声像并茂的特点,并主要由画面来刺激受众的视觉感官,以“镜头语言”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广播新闻和专题则是通过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声音来传播信息,通过音频信号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亦企望求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两种传播方式相比较,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调动受众的视觉感官比用相对较为单一的声音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的效果显然更好一些。对于受众而  相似文献   

5.
在录音报道中,现场直述就是记者在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现场直述其言,以口头方式报道新闻。记者的口头报道与记者所选用的现场录音素材同步进行录音,形成记者语言与现场录音素材结合为一体的报道素材,然后再筛选、复制成录音报道播出。那么,这其中记者的语言有什么要求呢? 第一、记者要有充分地心理准备。因为现场录音报道不同于现场转播,所以记者的报道不是照相式纯客观的看到什么说什么,而是要服从已经确定或者一定的报道要求。记者的报道语言在现场录音后,回到编辑部又只能是进行必要的筛选整理,而不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当前播音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个性化语言风格的重要性,探讨了具体塑造方式的应用,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优秀主持人的培养,满足观众对个性化主持风格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我觉得报纸上的语言有些干巴巴的”,这是老舍同志23年前的感觉。今天看来,这话又象是朝着现在说的。这里向大家推荐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谈记者观察     
张金岭 《新闻世界》2003,(10):36-37
  相似文献   

9.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10.
也谈记者     
  相似文献   

11.
驻站记者谈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在取得宏观信息上,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记者技能谈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兼记者写的,题为《我非时尚中人》(见11月10日《中华读书报》——作者:敬一丹)。文中,作者把当今记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会不会电脑、会不会开车、懂不懂外语、用不用手机、会不会刷卡,归为时尚。因为她对上述几种都不怎么在行,言语之外带着自信。笔者认为,这种自信的感觉有点过时。当今社会,新闻工作者除了思想、政治要跟上形势外,各种应具备的技能,也应尽快熟悉起来。  相似文献   

13.
广告是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大众传媒,名牌主持人节目的打造需要精心策划、精确定位,更需要持之以恒的高质量播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广播语言的支持。一、广播语言的个性化是广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差异才有选择,有个性有风格才会有市场。广播近20年的发展事实证明:栏目缺乏,千人一面,过于相似,会在多频道竞  相似文献   

14.
余志海 《新闻知识》2005,(10):33-36
一、服饰的语言学意义。服饰语言(Dress Language)是人们仃相互交往过程中以服装及其饰品(包括首饰)的变化来传递情感或信息的交际手段。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着人类明的进步。服饰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而演进,每个历史阶段的服饰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化内涵。服饰发展至今,已经凝聚了非常丰富多彩的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记者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交流是人们沟通感情的最直接、最基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交流艺术在记者与被访者沟通时有着很多的技巧。中国青年报记者麦天枢说:“你的采访对象是哪个层次,你的寒暄与提问就属于哪个层次,你将永远与你的采访对象一般高。”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记者在采访中一个最重要的语言因素——提问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同志: 去年春天,我同光明日报的张天来、梁衡同志一起,到山西省雁北地区农村做了为期四十天的考察。我们自己采写了十来篇约两万字左右的东西,同时组织各县通讯组同志采写了十多条电讯。这一批东西发表后,接到你的来信,要我谈谈此次雁北之行的体会,而且提出几个具体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首次推出了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不久另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又与观众见面,从此《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成为中央电视台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于是全国各个省级.市级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不同版本的“焦点”式新闻节目应运而生,并且入气颇旺。但是时至今日,《东方时空》。  相似文献   

18.
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是在不断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用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来指导、约束自己道德行为的一种自觉行动。因为共产共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原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原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受林彪、"四人帮"和康生的迫害,于1966年5月15日含冤逝世,终年54岁。邓拓是福建闽侯县人。他青年时代就献身革命,1930年参加左翼社  相似文献   

20.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家里家外之分,文字处理的对象之分,而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文字素质要求则都是一样的。但这种表面的印象感觉,细分析起来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从平庸的层次上来看,编辑记者没什么大的区别,而到了优秀的编辑记者这一层上,这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