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庆鹰 《新闻窗》2010,(5):10-11
2006年12月的一天上午.天气出奇的冷,袁俊推开办公室的门进来了,她笑盈盈的脸上春意盎然,举止言谈沉着大方:“老师,我是黔西南日报的袁俊.你们请提问吧!”好潇洒!好自信!我和另两位评委对视一笑,给她出了道题:“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有区别吗?”她略为沉思,粲然一笑:“有,有区别,当然有区别。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件发生后怎么样把它报道好。  相似文献   

2.
2010年是我国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各地都在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关于节能减排的新闻事件很自然地成了各级媒体报道和关注的重点。在众多的报道中,宁波电视台制作的电视专题《如此转移》在2010年度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评比中荣获专题类一等奖。在同一类型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如何以独特视角发掘新闻价值,《如此转移》的创作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  相似文献   

3.
杨七洲先生的摄影画册《艺境烟云滩口将付梓之时,嘱我作序。  相似文献   

4.
文摘类杂志不同于时政新闻杂志.但是,如果它能具有特别的新闻视角,也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吸引众多读者.在争夺注意力的较量中长期占优.寻找新闻的最佳介入点《特别关注》并不追求“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价值.传统的新闻强调叙述清楚事件本身,说清事件来龙去脉,记者的重点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非探寻它在社会生活的丰富层面及内涵.  相似文献   

5.
吴一文 《新闻窗》2010,(1):46-46
1993年春天,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到贵州日报驻黔东南州记者站工作锻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所住的招待所认识了当时还在黔东南州民族师专工作的杨卓光。后来我们才知道,彼此的父亲早在解放前就在南京一起求学,新中国建立后又到北京一起工作和学习。当时,新华社贵州分社准备在黔东南州成立一个下属机构,  相似文献   

6.
这是1998至2007年间《羊城晚报》新闻精品的结集。虽不能说已无遗珠之憾。但荦荦大者.都应选录了。 重读之下,十年世变,浮现眉睫。深感这些文字背后的艰辛与欣悦。也深感社会转型的波澜与跌宕。这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新闻作品集。毋宁说是对一部“转型新闻学”的爬梳与体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为我国生活服务类报刊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全国涌现了《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等大量此类媒体。作为一股新生力量,生活服务类报刊以超敏锐的社会触角和高品位的设计制作,全方位地捕捉时尚消费资讯,倡导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受到城市人群的广泛欢迎,并迅速在一二线城市发展,各自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总体来说,生活服务类报刊的发展胜在资讯的丰富性,包括时尚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花枝春满、蝶舞蜂喧"(见方汉奇:《报史与报人》,第38页,新华出版社,1991年),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在蒸蒸日上的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却留有一块"蛮荒"之地——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如今,白润生先生主持的"十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上下册)问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9.
傅宁 《当代传播》2011,(2):109-110
一书写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是一种学术责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进入90年代后空前繁荣,迄今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体系,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55个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风险社会已经渗透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由先进科学技术力量推动下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中国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变革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紧密相连,这些国内外的多重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媒业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融媒转型的深入,民生新闻领域的媒体融合已迈过媒介融合的阶段,开始了更深层次的融合转型,即挖掘自身与新媒体的差异,重新发现并放大自我独特优势,与新媒体形成互补创新,再塑全新价值。本文围绕“民生新闻栏目如何深层融合转型、突围”这一议题,以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今日资讯》栏目为研究样本,提出民生新闻栏目要实现媒体深度融合,需要在三个方向寻求突围:向内寻求差异化;向前拥抱新媒体思维;向外拓展新阵地。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由于在题材、内容和形态等方面与时政新闻有着差异,并且报道视角也不同于时政新闻,因此,与受众的贴近性更强.融媒体语境下,地方主流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也要创新求变,以适应融合传播的需要.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升级应注重三个向度,即题材的广度、报道的深度和传播的力度,以此来确保其持续生命力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近十年也是都市报由兴盛到衰落再到转型突破的十年.近年来,每年都有多种都市报因经营和发展问题而休刊甚至停刊,探讨都市报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寻求突围是其必然出路.文章以山西《生活晨报》为例,探讨其符合自身特色的定位策略、传播策略、商业策略,为地方都市报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台湾中天新闻台《晚间新闻》生活消费类新闻为研究对象,以量化分析为主,结合媒体议程设置理论和媒体文化两个维度进行思考。研究认为正是在媒体与受众的共同议程设置中建构了媒体的消费文化,而这两者的作用也正是台湾电视新闻高度同质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孙鸥 《新闻记者》2008,(11):58-60
作为中国两个最大的都市,北京、上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上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根据自身爱好与兴趣选择的主动权,这个重要特性让大众文化如燎原之火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一起构成当代中国基本文化格局.引导大众文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服务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华西都市报》到《封面新闻》,这一成功的转型背后是技术和内容的双重改变。内容生产上的改变也带来了内容在意义建构方面的变化。本文使用框架理论,集中讨论内容生产机制对于框架建构的影响,以及这种机制的改变,所带来的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建构新闻框架的特点,这种特征与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框架之间的区别、联系与借鉴意义,对于"新主流媒体"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研究》在2012年第2期上刊载蒋剑翔同志撰写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崔恩慧 《青年记者》2009,(16):37-38
1999年5月,福建电视台创办《现场》栏目,实质上已具电视民生新闻的雏形。2002年1月,中国第一个打出“民生新闻”招牌的电视节目《南京零距离》横空出世。2008年1月,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正式更名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民生频道诞生。这成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稳步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999~2009年是中国电视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其中电视民生新闻的曲折前进过程尤为引人注目。如今,站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十年拐点处,电视民生新闻近期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汪光吉 《新闻世界》2011,(2):142-143
新闻评论是针对变动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及时或适时发表的宣传性、意见性等信息,它是公众意见的表达方式。面对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新闻评论来实现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为例,探讨新闻评论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互联网开启分众传播时代至今,分众传播已成为纸媒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分众传播是差异化竞争的需要;分众传播要细分受众群;分众传播要为"内容为王"注入新内涵。因此在分众化背景下,"三农"新闻要实现转型,就要强化用户意识,细分受众群,还要坚持融合与创新,通过用户定制服务赋予"内容为王"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