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2.
现象类稳态新闻的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与‘瞬  相似文献   

3.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观察发现。观察发现,是事实现场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观察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5.
吴万里 《新闻界》2003,(5):48-48
过去人们对新闻的认识似乎有点失之偏颇,比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报道”(陆定一),此语不错,但理解时,把握上,往往就各自不同,如观点、问题、理念、思想算不算新闻,估计有些人常常会排斥于门外,认为这太虚、不实在、不实际,其实某些新鲜的观点、重大的问题本身就是事实,怎能不算新闻呢?比如1987年余秋里同志在解放军一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样的口号不能盲目提倡,这只是他讲话中的一个观点,当年文汇报敏锐地抓住这一句话、这一观点,单独发了新闻(见1987年5月9日文汇报),以致我每次讲会议新闻改革都会举此…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从新闻的角度可以把会议分为三类,一是影响地方政治经济生活的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包括党代会、“两会”等;二是一般性会议,如各行业或专业性的工作会议;三是各种招商会、推介会或庆典等活动性强的会议。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广播新闻采编审工作的历练。谈谈写作广播会议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当今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来源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偶遇的新闻事件,指记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和发现的新闻;第二种是可预知的新闻活动,这类新闻与偶遇的新闻不同,是事先预知时间和地点的,如会议、会见、典礼、展览、演出、新闻发布会和各种比赛等,这类新闻活动多数由主办者,主持者确定了性质、宗旨和主要内容;第三种是事后采访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王俊美 《青年记者》2003,(10):22-22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作为机关报,不报道会议是不现实的,也是失职的。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党报记者、编辑深感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9年的记者,我认为,只要用心发现,平淡的会议里也能“挖”出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0.
正《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一位盲和尚能以鼻识文,判断文章高下,好文章焚之其香如兰,闻之回味不尽;坏文章焚之其臭无比,闻之令人作呕。这个故事是古人对文风的生动注解,古文尚且如此,新闻报道何尝不是这样?开会是常见的工作方式,也是新闻的重要来源,新闻的"富矿",在会议新闻占据时政版面"半壁江山"的今天,如何从会海里捞出活鱼?如何让会议新闻更耐读、有趣?几乎每家主流媒体都在研究、探索、实践,每位时政记者也都在琢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读者的兴趣点会发生变化,会议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会议新闻写作的话题虽是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  相似文献   

11.
1980年4月,我曾就新闻时效问题对当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的头版新闻(包括所刊用的通讯社新闻,下同)作了一个统计。我将它们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昨天的新闻(通讯社为当日发布的新闻);第二类是前天的新闻;第三类为5天之内的新闻;第四类是5天以上、10天以内的新闻;第五类是10天以上,或冠之以“近年”、“最近”、“目前”这一类字眼的新闻;第  相似文献   

12.
董秦 《新闻知识》2001,(10):9-10
从晚报社会新闻演变的历史角度看,晚报社会新闻可分为批评性、歌颂性和生成性三类。历史地看,第一类的社会新闻诞生最早。代表作有40年代重庆新民报晚刊揭露的洋狗事件。此类社会新闻诚如邵飘萍所言,“对于社会中发生之事件加以深刻之观察,而发现其隐秘,以攻破社会之黑暗。……故欲知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观其报纸所载社会新闻之意向,即可洞察其大概。”第二类歌颂性社会新闻大量诞生在建国后,名篇有新民晚报记者吴承惠采写的《他又走上了正路》等。建国后,我们给社会新闻所下的定义无不集中在这第二类。如丁世义:“社会新闻是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经常参加会议的政务报道记者,很少有时间深入一线采访,还能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只要做个有心人,同样能采写出鲜活新闻。这里关键是看你有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像闪光的金子往往隐藏在粗糙的沙子里面,好新  相似文献   

14.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15.
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有些工作了多年的编辑,记也常常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其实,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  相似文献   

16.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2,(11):27-28
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刚搞新闻时,总感到身在基层没有什么新闻可写,其实不然,只要你留心连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就能时时处处发现新闻。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基层报道人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7.
如何做好天气新闻?我认为首先应该把天气新闻报道的领域扩大,放宽视野,从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种种变化中去发现新闻,从天气给人们带来的那些影响去发现新闻,从面对天气的影响,人们采取的相应措施中去寻找事实,那么天气新闻自然就会好看起来.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是与各种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复旦大学尹德刚、周胜在其撰写的《当代新闻写作》中,把会议大体分为集会、工作会议和记者招待会三类。在当今新闻从业者中,有部分人认为会议新闻缺乏吸引力,因而不重视或忽视采写会议新闻。笔者认为,那种认为会议新闻无足轻重的看法是欠妥的。会议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常常占据了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会议对记者来说就是一个“新闻富矿”。但是由于多数会议新闻报道手法单一,为了报会议而报会议。记者往往只是照顾主办单位的需要,强调宣传功能,结果写出来的稿件八股味…  相似文献   

19.
梁衡依据新闻的态势将新闻区分为三种类型:显性(瞬间的)新闻、隐性(稳态的)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说:“从采写角度着眼,依据新闻的态势,可将新闻分成三类,即:显性的(瞬间的),指那些已发生的明摆着的新闻.如突发事件、会议新闻:隐性的(稳态的),指那些已经发生,但时间性不是很强,还未被人知道的新闻.如人物新闻、经验性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介的报道对象从大体上讲无非是各种社会现象。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现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一般规律和趋势意义上的“现象”。二是具有重大现实问题意义上的“现象”,一般宣传上习惯于称之为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就是这一层次上的现象。三是日常用语中的“现象”,它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过程。显然,第一类现象不是新闻报道的具体对象,第二类现象新闻实践虽然很感兴趣,但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在新闻中所占比例很小,第三类现象才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现在有些记者摒弃现象,强调报道的本质真实,美其名曰让现象(“真实”)为主题服务,不仅现象的三个层次没有清晰区分,而且真相与表象、假象、幻象混杂纠缠在一起,这就极易引起新闻失实,导致侵权诉讼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