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翠丽 《大观周刊》2013,(12):309-310
大众文化目前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进入到了中学校园,中学的教师,必须对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作出深入的思考,方可做出明智的对策。,大众文化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不利于为学生涵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大众文化又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文化又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能力范畴。因此,明智的对策是: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不良的一面,将其副面作用降到最低水平;又要热情地引导学生接受其健康的一面,将其正面作用发挥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阳松 《大观周刊》2011,(13):63-64
大众文化,无疑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当今的文化已经越发趋向于大众化,从而被各阶层的人们所共享。而正是由于大众文化极其显著的一个特征--亲民性,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人们也越来越认可大众文化的重要性。本文首先讨论大众,以及文化的定义,根据大众和文化的定义延伸到大众文化的定义,最后阐述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亲民性。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视野下非遗衍生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社会的深刻变革将大众文化推至舆论浪尖,这种新型的文化产生,势必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的发展,正在大张旗鼓的改变着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在大众文化视野下非遗衍生品走向何方,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象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作出了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大众文化的著名学者"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的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而另一著名学者麦克唐纳则更加明确地表示:"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大众文化的触角已然延伸到电视艺术的领域,将电视艺术沾染上大众文化所特有的低俗化、娱乐化、庸俗化、时尚化的特征。不经意之间,打开电视你会惊讶的发现除各大电视台的新闻和天气预报之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现实,而且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价值观念转型及日常生活方式。处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通俗电视剧,在观众的接受和审美心理方面也发生了一些  相似文献   

7.
论大众文化与媒介教育的范式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骐 《现代传播》2002,1(1):118-121
大众媒介传播的主要是大众文化 ,因而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态度取决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从媒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它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 ,而影响这些媒介教育范式变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对大众文化观念的变化 ,且这些观念变化又与法兰克福学派、李维斯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及符号学的产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2011年12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东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 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举行了开题会.与会专家围绕大众文化价值理论、大众文化的价值误区、大众文化价值观比较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和意见.清华大学肖鹰教授指出,目前的课题结构框架(三大板块的划分)是可行的.他也提出了三点补充建议:1.将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娱乐价值)补充到研究当中,肖教授认为,近些年来在网络和影视作品当中出现的大众文化的"恶搞"现象("呕像剧"),是大众文化极端娱乐化的表现,它体现着在当下中国什么都可以娱乐的价值误区;2.在对大众文化运行机制的研究中,应强调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对大众文化价值观出现的基础意义,以及媒介技术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3.应该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世价值与大众文化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多元文化的世俗泛滥.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和多元,完成了图书从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到文化消费商品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浅论高校传媒舆论引导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改革涉入深水区,我国经济体制稳步改革,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社会不断文明和繁荣,同时,重商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向度之一,更兼信息高速公路的巨大推力,我们已进入大众文化时代,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到比较发达的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大众传媒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告别了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①大众文化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传播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大众传媒如果缺少大众文化意识,是很难在传媒市场中立足的。在传播活动中,大众文化意识表现在从媒介功能到文本格调各个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树立与强化。传媒功能要有市场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对传媒功能的主流认识都是政治功利型的。从维新派的“有益于国事”…  相似文献   

12.
黄昆仑 《新闻界》2002,(1):9-11
一、大众文化话语系统对传统典型报道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市场经济体制建构所催生出世的大众文化通过日益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进入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的商品化(即“文化转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到跨世纪之初,大众文化产业繁荣兴旺,各种大众文化产品迅猛扩张,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而大众文化在通过传播媒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自身的话语系统,使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又转而影响着传媒活动。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传媒的最重要的传统报道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成为中国目前主导的文化形态.然而,大众文化具有的负面价值削弱了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积极作用.因此,精英文化之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定历史意义在于,精英文化能够对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启蒙,用形而上的纬度提升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当今对文化的多元化诉求.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扣多元,并正在由图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走向文化是消费商品的转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朱学蕊 《新闻世界》2009,(7):131-132
从网络用语到现实中的文化现象,山寨成为当下热议的词汇。如何理解“山寨现象”?本文从大众文化入手,分析山寨文化作为当下大众文化的新形式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指出山寨现象要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大众文化到消费文化 1.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基础是大众和大众社会的形成.19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即都市化.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改变,不同阶层、素质的人口被聚集在了一起,这些城市的市民们也就是大众主体,继而形成大众社会.因此,欧洲学者也普遍认为,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着大众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当前,媒介化社会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与后现代符号化趋势更加明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传播更加严峻。在媒介化社会的传播环境下,我国大众文化传播机制包括大众文化符号生产与传播、大众文化接受与消费、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解构和同构传播等三个主要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8.
郎立壮 《河北广播》2004,(5):56-58,66
什么是大众文化?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有几百种定义,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大众文化多有论述。不管从理论上怎样界定大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对大众生活方式的浸染力和影响力,以及它与文化产业的密切关系,是大众不可忽视的。当代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有着互为表里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同时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着极强的渗透和影响力。而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对大众文化既不要横加干涉,又要防止疏于引导……要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引导,走雅俗共赏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王龙洋 《编辑之友》2016,(7):103-107
文章探讨了近代报刊对大众文化兴起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大众化写作以及对都市文化想象空间建构的内在关联性,讨论了报刊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报刊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驱动了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并影响了大众文化的样式.大众文化反过来又强化了报刊的大众化和商业化.  相似文献   

20.
田梦 《新闻世界》2014,(8):360-361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论,到霍尔"编码/解码"对受众能动性认知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西方受众研究呈现出一种受众由被动、被规定到积极能动参与意义编制、协商直至创造性理解的动态历程。理解这种历史演进,不仅能够清晰不同时段下受众在意义或价值建构中的地位,而且对于当今日益兴盛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也能从一个侧面进行辨析和阐释,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