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靳老师的教学已经超越了这一过程,走向了更高境界。上课初始,靳老师并不急着进入课文的教学,而是和学生进行交谈,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在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中进入了课堂。  相似文献   

2.
作文该怎样教,靳老师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作文教法,摈弃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方法指导,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事,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节课,靳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眼里、心里都有学生,他亲切的话语打消了弦子们的畏难情绪,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靳老师启发学生感受世界,抒发真情,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对话”,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生命回归,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次深刻革命,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则是一次全面挑战。“对话”的本质,就是要还语文鲜活的生命本源,激活学生的主观世界,从教材中引发多元反映;就是要把课堂中的“思考权”“提问权”“争辩  相似文献   

4.
老师和学生心理上是否沟通,是班级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话,是沟通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形式。然而,学生在老师面前,总是有不好说的话。在班上建立“师生对话本”,不仅能进一步拓宽对话的渠道,达到师生沟通之目的,而且能为班主任提供众多的信息,解决不少“难题”,有力地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师生对话本”真是班主任不可多得的好助手! (一)“师生对话本”是一本公开的“谈心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政治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课堂语言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即使偶尔师生间进行对话,也仅仅是“老师问,学生答”,且对话内容基本上是教师圈定的标准答案。师生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传授者与接受者的主客体关系,师生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这种“独白”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时代呼唤对话,教学呼唤对话,政治课教学更须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学生写作是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活,更是与老师对话。老师是学生作文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应如何.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写作兴趣和动力。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在运转.作文评价一直过于关注结果,关注高分作文、满分作文,注重作文评价的导向功能与甄别功能,老师更多地扮演着裁判员和审判宫的角色,很少以一名热心读者和欣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7.
高中阶段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实现知识的创新最为理想、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高中生不管是学历还是阅历都已经具备师生“对话”的条件,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会促使语文学习的方法、程序和价值观不断发生变革,老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积累、能力等级、思维方法、口头表达能力等;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对话”,理解并掌握自己所属的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8.
课堂本是师生生命中一段难忘的时光。于学生而言,更是生命拔节、精神成长的珍贵时空。华应龙老师曾说过:“当前的数学课堂既不是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课堂,也不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式课堂,更像是一种对话式课堂。”师生对话,对于数学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精彩在对话中产生,许多错误在对话中被指正,许多知识在对话中被传承。本文试析孙娜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与大家一同分享师生充分对话,课堂绽放精彩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互动”.是教师、学生凭借“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全方位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0.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悟。老师许多的知识无法完全用语言解释清楚,需要借助直观的视觉形象,让学生与视觉形象进行对话,然后边示范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知识。老师的“示范”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非常崇拜有“本领”的老师。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郑涛 《陕西教育》2009,(12):10-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流.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是研究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教”的真谛存在于学生自主探究,师生、生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之中。其实,学习就是对话,语文学习尤为如此。语文学习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自主式学习;语文学习又是学生与老师、学生的对话,这是互动式学习;它还是  相似文献   

13.
一“、我们……”“平等”是“对话”的前提条件。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在下达活动指令时,把执行主体的“你们”(指学生)变为“我们”(还是指学生),就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表明师生的对话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过程。由此创设的对话情境,可促进师生双方的积极思考,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二“、你……”对话教学实现的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过分强调老师“言”、教参“说”;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最典型的表达就是…  相似文献   

14.
“你很有同情心,老师觉得你是一个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好孩子。”“国庆节那天,你画了一幅画来庆祝祖国的生日。你能这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值得老师向你学习。”以上文字是老师为学生日记写下的批语。如今的学生,遇到问题并不轻易表露出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呢?日记就是很好的沟通桥梁。学生每天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写在日记本上,教师则通过阅读日记和写批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当学生看到老师充满关爱的“心灵寄语”时,内心会产生一股暖流,生成一份激动,流露出一种感激,形成一股上进的动力,这就是由对话产生的学生“精…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对话。本案例中,师生间不同的思想碰撞.促进了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因对话而精彩,教学因对话走向了生成,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显示出生命的律动。生7的“我又想到了一种解法”,这可不在教的预设之中,这是师生、生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问,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欣赏,“真会想办法、好办法、谁来评价”等话语,  相似文献   

16.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本对话扎扎实实 教学意义上的对话,就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对话中老师只是起引领作用的角色,对话的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的终极形式还包括个体自身内心与意向中的他者对话,所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某种意义上它是隐性的对话。时下的语文课,由于各种“非语文”现象过多,而扎扎实实的“阅”却少见。语文课堂上要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绝不是因课堂“冷”而影响教学,学生正是通过和文本对话,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请看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本对话:  相似文献   

17.
史金霞 《师道》2014,(11):23-26
一、“对话”不等于“对着说话” 的确有不少教师,以为只要课堂上不是老师一言堂、一讲到底,而是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对答如流,这便是对话了。 其实,是否有“对话”,与师生是否“对着说话”,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8.
校园小幽默     
师生对话学生打开作业本,对着评语问老师。学生:“老师,你写的这句是什么意思?”教师:“这……”老师仔细端详了一番,答道:“字迹太潦草,以后请注意。”学生:“噢!怪不得,我看了半天,也没认出  相似文献   

19.
解强 《山东教育》2005,(31):34-34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社会生话的认识和反映.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也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尽管有时候学生的作品很稚嫩,甚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还是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作为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我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写在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这就是我写的“对话式评语”。  相似文献   

20.
张燕子 《学语文》2008,(3):53-53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在这多重对话中,生本对话是核心,师生对话是关键,师生对话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生本对话的质量。然而,师生之间能否顺利地展开对话,则主要取决于师生之间能否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平等是师生对话的前提。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