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古希腊早期和谐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早期明确而深刻地探讨了和谐思想的哲学家当首推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承认对立,但更注重对立面之间的和谐,甚至把和谐片面夸大为必然的和绝对的,割裂了统一和对立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表现出一种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交织的二重性的和谐观。赫拉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他提出的和谐产生于斗争的思想深刻地表达了辩证法的精髓,因而是一种辩证的和谐观。古希腊早期的和谐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本体论化、抽象化、实证化,教师应从阐发传统本体论哲学观产生的缘由及内在缺陷,具体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真正统一起来,划清其与近代知性科学方法和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界限等方面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作为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直接对立的“基本的发展观点” ,是辩证发展观的实质和总特征的科学概括 ;在理论上 ,这个命题与列宁把辩证法归结为研究对立面的同一的学说完全一致 ;在认识论上 ,它是以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为现实基础的 ;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审美发生、哲学基础、伦理学内涵等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和谐观进行了文化还原。和谐是从远古初民生理快感中挣脱出来的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美学观,它以“中”为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以“和”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中和之美”为主要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伦理观,它以天人合一的最高目的论原则,以美善真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情理结合为典型的艺术形态。通过文化还原,中国古代和谐观实际上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的具有素朴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的普遍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平面空间的创造,是在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及人画家们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它虽不符合西方透视学的科学性原理,但却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达到了既观物又观我的完美和谐。它的这种表现方法,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艺术意志”选择下的“以大观小”,“计白当黑”及以书入画的合理性与艺术表现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参照西方焦点透视的相对静止的创作思维与艺术审美模式之余,更展示出它的极灵活、极富运动感的,以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人关怀的独特价值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人地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在指出东西方人地观共性的同时,重点探讨了以古希腊为主体的西方“自然本体论”为基础的人地观同中国先秦时期以“人本位”为依托的“天人合一”的人地观之间的差异,总结出我国传统人地观的特点是一种人本位、农业文化形态的人地观  相似文献   

8.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往往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一观念加以淡化,起初最通常的办法是强调本民族与汉族同源,这也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后抓住华夷区分的标准重文化轻血缘的特点,以自己文化上的进步来争取“华”的位置,将“夷狄”的帽子扣在其它政权的头上。到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华夷观发生变化。元朝在修辽、宋、金三史时,对三朝平等看待,各与正统,显示了元在大一统的情况下,已不看重华夷之辨。清王朝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后,竟将夷狄的称呼加到西方国家身上,以至于与西方国家难以确立近代平等的中外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差异的统一规律不仅贯穿在不同的辩证法范畴的相互关系之中,而且也贯穿在矛盾对立的统一规律、和谐的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之中。所以,差异的统一规律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而和谐的统一规律才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都有着深入的论述与探讨.从哲学的维度思考,和谐社会的建构内容主要涵盖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与客体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科学观,必须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作指导,要用发展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用公平的相对性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引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概念和理论,通过应用这种哲学思想对我国以往的教育方针进行回顾和探讨,并应用主体间性思想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目的性进行解读,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对立关系哲学层面的超越可能性,探讨了这种带有总体目的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意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尚和”是中日两民族伦理文化历史长久积淀的产物,也是两民族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和伦理法则。“和”伦理对中日民族各自的社会人伦关系、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中日民族关于“和”伦理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观念是图书馆保存与传播民族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图书馆应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特质元素,以宽广的胸襟和气魄来正确对待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促使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6.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从哲学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哲学根本规律入手,分析事物的矛盾,认清方法和特点,并且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江泽民同志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但同时又与这种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同样,以人为本思想也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批判吸收。我们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和实践以人为本科学思想,就必须在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科学涵义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以及西方的人本主义做出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社会发展形态的统一体中具有自身独立特点,与以往社会和未来社会有着必然联系和差异的社会发展阶段。由经济差异导致社会文化领域的差异,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等思维方式存在着重大差别,这些差别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和谐进步有著极大影响。因而,提出构建主导文化,调整文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化民主等构建和谐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搭配"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词组表达形式。文章首先对"搭配"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然后着重对汉维词语搭配中的习惯搭配差异及其民族思维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把习惯搭配这种语言现象放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并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对汉维习惯搭配中的差异作了对比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