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锴 《记者摇篮》2010,(5):61-61,11
一、新闻价值与人情味 人情味是新闻价值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含有人情味的信息进行捕捉、挖掘和表现的过程。人情味的英语表述是Human interest,直译为人类兴趣或通人情的趣味,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价值体现在新闻与读者的接近性上,新闻离读者越近,其价值也就越大。新闻的人性化、人情味,是现代生活类报纸为提高亲和力所采取的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刊登于《绥化晚报》5月25日第7版上的《春燕安家吊灯上》就是一篇这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胡庆军 《新闻三昧》2009,(2):100-101
人物通讯,是新闻通讯的品种之一,是报纸新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寓事、理、情、景于一体的新闻体裁,人物通讯在增强报纸可读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写好人物通讯,是新闻记者和广大通讯员应认真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胡庆军 《新闻三昧》2009,(1):100-101
人物通讯,是新闻通讯的品种之一,是报纸新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寓事、理、情、景于一体的新闻体裁,人物通讯在增强报纸可读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写好人物通讯,是新闻记者和广大通讯员应认真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顾名思义.广播通讯便是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通讯。既然广播通讯是新闻通讯的一种,那么.它便具有新闻通讯的新闻性、形象性和论理性等特性。从事广播通讯的写诈.必须了解广播通讯和新闻通讯之间的共性。然而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持殊的根据.也…  相似文献   

6.
王慧 《新闻三昧》2006,(7):47-48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如果没有吸引力,就有可能失去读者。没有人看的新闻,价值再大也是白搭。因此,把标题制作得抢眼,说到底是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拉住读者匆匆扫视的目光,就要精心制作标题。笔者在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总结了5条制作标题的技巧,权称标题制作的“五味子”吧。一、人情味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间七情,众皆有之。因此,标题中人情味的强化或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标题制作者关注人生、悲天悯人的境界表现,也是引发读者动容、动情、动心的重要因素。如:淄博晚报在2005…  相似文献   

7.
我是《新闻通讯》(原《新华日报通讯》)多年来的忠实读者,长期的阅读,真使我获益非浅。她扶掖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作为一个读者,我要向《新闻通讯》表示衷心的感谢!《新闻通讯》每期64页,每月出版一期,全年定价一元二角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政策性新闻和会议新闻太多,人情味新闻太少;新闻报道中宣传味过浓,人情味似嫌不足。因此,受众要求改变这种现狀,呼唤新闻工作者多写一些人情味新闻。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一种人所共有的,近似于或类似于共性的情感、趣味。人情味犹如一种适合大多数人胃口的调味品。新闻如果缺少了这种调味品,就好比无味的菜汤,难以让人开胃。那么,我们的新闻怎样才能更多一些人情味呢?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新闻要在感情上与受众离得近些,更近些。多反映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呼声以及  相似文献   

9.
在人物通讯的采写中,善于用"情"感动人是其核心要素,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立体的人物印象。本文就从人物通讯中"情"的作用出发,进一步探索其中的情感表现和表达方法,为新闻工作人物通讯的采写提供理论指导,使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人物通讯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参加宝应县通讯报道培训班的部分基层通讯员,在县城第二招待所会议室里举行了一次《新闻通讯》评议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说《新闻通讯》贴近基层,通俗实用。泾河乡政府郝名玲: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十几个春秋,曾订阅过好几种新闻业务刊物,唯独《新闻通讯》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说实话,《新闻通讯》好就好在内容翔实,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上面刊登的文章,有出自名家之手,也有基层通讯员所作,大多是经验之谈,读后确能使人长进。在它的指导下,仅三中全会以来的九年间,我就写了  相似文献   

11.
毋庸讳言,由于受报道对象本身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深奥,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由抽象深奥变得生动具体、枯燥乏味变成清新活泼,唤起读者的“新闻欲”,“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经济新闻中的情采和笔墨。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学手法巧妙地运用利经济新闻稿件的写作之中,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情采飞扬,就自然会吸引读者。现就笔者平时所涉猎的一些精彩的经济报道,谈谈文学手法在经济新闻中运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案例通讯,顾名思义是描写典型案例的新闻通讯,也是备受读者青睐的新闻通讯之一。它以鲜活的故事性和鲜明的法律性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是那些干巴巴的法律条文无法企及的,从而起到"振聋发聩"、"警戒世人"的作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插图照片,可以活跃版面,可以增强所配新闻,通讯的宣传效果。然而,它的作用,远不止此。新闻照片是通过摄影形象来感染读者,影响读者,从而完成它指导工作、指导生活的任务的。如果以为插图照片只要和所配的新闻、通讯在反映的材料上完全一致,而不考虑它在完成指导工作、指导生活的任务中,对读者听起的实证作用和感染作用,无疑是会失去它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写作新闻通讯研究世界历史事件,分析各国的社会结构特征,是马克思新闻写作的特点之一。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10年,评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重大事实,其中包括关于中国的新闻通讯15篇。这些通讯当时所分析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症结,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通讯》公开发行后,非但本省的通讯员、初学写作者订阅,外省的读者也订阅甚多。因此,《新闻通讯》应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一九八四年至目前的《新闻通讯》我都仔细翻阅了,觉得内容偏重于本省的多,尤其在评报方面基本都是就《新华日报》而说,其他辅导文章也脱离不了本省的报纸,为什么不能以其它报纸为例来评说哩!既然读者的成份包含全国各地的,那就该顾及全国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如果让一个擅长写散文的作家去写人物通讯,一般说来,他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都可能显得细腻、逼真,比之通常新闻作品中粗线条的勾勒,更使人觉得亲切和深刻。著名作家碧野的名作《汉江上游丛山间——初访治山英雄高华堂》,就具有这种特点。有的新闻类书籍的编者,把它编入新闻通讯选之类的集子,视它为优秀的通讯;有的文学书籍的编者,又把它视为优秀的散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它是作家写的新闻,新闻中融进了更多的文学色彩,使用了更多的散文笔法。  相似文献   

17.
李瑞环同志讲:“如果不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不增强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是一句空话。”这就是说,新闻言论也要在入脑、入耳、入心上下功夫。怎样使新闻言论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新闻文体?依笔者体会,新闻言论要有“粘”的功能,必须着力于“情”字。新闻言论不同于报告和文件,不能把某个观点强加于人。离开了“情”的新闻言论,就没有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新闻言论的力量来自于理,而理又  相似文献   

18.
徐玉森 《青年记者》2006,(12):39-40
运用案例进行法制宣传,是公安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案例通讯,也是广大读者最喜欢看的新闻通讯之一。为更好地发挥案例通讯的宣传教育作用,我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案例通讯的特点及其写作,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和看法。案例通讯,顾名思义,是描写典型案例的新闻通讯。这种通  相似文献   

19.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20.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害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一批触及“热点”、“焦点”,感动人心,有人情味的报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了面。但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报小忧不报大忧,报救灾过程不报人祸安置,缺乏人情味和深度的报道还不少见。我认为,新闻必须有人情味,特别是灾害性报道要有人情味。它是提高报道的新闻价值,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改进灾害性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人动情,必须首先让人知情; 隐瞒灾情等于愚弄欺骗人的感情。事真是增强灾害性报道人情味的前提和基础。当灾害发生后(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灾害),人们总是企望从报纸、广播、电视中及时得到他们关心的真实的信息。如果他们得到的是虚假的、滞后的信息,他们就会有一种被新闻愚弄、欺骗的感觉,就会对新闻媒介失去信任。 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震憾人心的悲剧。关于火灾的报道,毫无疑问,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册上光辉的一页。这次报道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