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是社会的反映,人是社会的细胞,新闻在根本上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归宿的,无论它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千变万化,它的背后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新闻在本质上是人的东西,它体现了人的意志、性格,反映出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追求,人才是新闻的理由,即使是当代最大的新闻主题。如果不是从人的角度去探索,便不能进入读者的意识,其本身也没有多大的价值,但当读者感到它对于人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影响时,它便实现了自身的新闻价值。 新闻与人紧密联系,新闻不能脱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首先是对人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2.
一、新闻写作的特征倘若读者看不懂你所写的是什么意思,那么,无论是任何形式的再好的作品也是无用的。新闻写作则更是如此,它应是读者能看懂的一种写作,或是迅速提供给读者中的他或她原先不得而知的信息的一种写作。如果读者对你所写的新闻不能理解或理解不了,当然这也是传播学上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更谈其不上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融汇贯通了,其传播功能和纽带作用也必然成为一句空话。假若读者对你写的新闻感到厌烦、迷惑甚至是恼火,那么,读者中的他或她将最有可能找些其他更为有趣可读的东西来读,而将你的所谓“大作”抛到脑后。因此,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新闻写作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笔者认为:短而精即简明扼要并有深度应是当今新闻写作的最主要的特征,换言之,长不是新闻的特征,长者也  相似文献   

3.
牛国锋 《今传媒》2006,(2X):46-47
我们每天都在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经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要”节目,不少人也经常翻阅我国各地出版的众多经济类报纸、杂志。但是,有几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像“宏观调控”,像“消费指数”等,又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它的含义呢?如果经济类节目和经济类的报纸、期刊中的内容让读看不懂,比较重要的词理解不了,就有些让人费解了:你到底是想孤芳自赏呢,还是要服从大众呢?  相似文献   

4.
新闻播音的情感因素是个客观存在,它贯穿在每一件新闻作品和整档新闻节目中。可以说它不仅是播音过程中信息的传输通道,也属于新闻作品与新闻节目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新闻内涵之一,而且对受众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作为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评论或其他文稿,都是记者、编辑、撰稿人之所为,记录的是社会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不带有社会人的情感色彩,特别是通讯、特写等专稿类新闻作品,情感色彩往往还很强烈鲜明,而播音员播读这些作品,有声有息的向受众传言时,更是实实在在的现身情感…  相似文献   

5.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报纸上刊登的许多报道,主题好,内容好,语言也很精彩,使人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但是也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也有的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这段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向我们严肃提出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的紧迫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按照江总书记关于文风问题的要求,不断改进我们的新闻写作,把更好、更美的东西奉献给人民。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是记录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手段。一张新闻图片,毫无疑问,它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已日渐被人们所认识,新闻摄影作品作为版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报纸的眼睛和亮点,  相似文献   

8.
梁衡 《今传媒》2006,(7X):1-1
我理解,新闻业是一个社会责任很重的行业。它担负着为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化活动必须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业至少承担着如下几个社会责任: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道德的建设,舆论监督和社会及历史化的积累,它甚至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如果要问我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就是这个行当让你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为履行这个责任来要求自己,充实和改造自己。有了责任也就有了做一个社会人的前提。新闻业是造就一个社会人的理想平台。存在决定意识,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自然会历练出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新闻和文学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它的真实性,而文学之所以广为流传,甚至于传世千百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精彩故事、它的人物形象让人难以忘怀。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时效性使得新闻时过境迁后,人们很难像说故事一样谈起新闻本身。相反,那些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多年后谈起来,仍让人津津乐道。笔者从多年的新闻学习与实践中发现,这些流世经年的新闻作品在写作上巧妙地运用了文学手段。廉红李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一种尚未充分认识和挖掘的资源,它既关乎社会的精神发展,也是当代物质生产力的一部分:随着媒体的市场化和传媒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媒体正在一味追求传媒产业的竞争力和建立在噱头和所谓轰动效应之下的受众影响力,从而失去了在新闻职业道德和理性思维支撑下的社会引导力。  相似文献   

11.
感染力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曾作过精辟的阐述:“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两个字:感染。确实,感染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闻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追求感染力,是一个记者的天职,也是毕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柏松 《新闻世界》2013,(10):12-13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经济新闻日益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众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使得经济报道在新闻领域中日渐显现重要的位置。但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鲜活,化“生硬”为“灵动”,就要求经济新闻写作必须不断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报纸,应正经些!赵维报纸如人,也有个行为举止让别人让自己觉得是否得体的问题。比如新闻写作用什么语言,人们自可以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明白的:除了有现代汉语意义上标准话的内容外,还应该有时代特征和公众特征。它不能用僵死的语言表现流动的社会,同时它也不能...  相似文献   

14.
让新闻中的数字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楠 《军事记者》2004,(8):55-55
数字,在一部分新闻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数字在新闻中使用不当.会给人抽象、干巴、枯燥的感觉.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削弱了报道的可读性,影响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在我国新闻同行中也流传着一句调侃,记者应有“鹰隼一样的眼睛,猎狗一样的嗅觉”。这些都说明新闻敏感性对于一个记  相似文献   

16.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提出,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江总书记在这里倡导的“用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新闻传媒上的“优质品”、“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新闻媒体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的手段,是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手段。一个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绝不满足于写大路货,合格的新闻作品,而是孜孜追求写出振聋发聩于当代,又逾久弥香于未来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的平民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传媒观察》2007,(6):52-53
随着“荷赛”的引入中国,以及近几年来中国摄影人在“荷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获奖名单中诸多摄影后生的出现,让人们对新闻摄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新闻摄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经淡化了过去摄影家们所拥有的一般人很难掌握的技术,淡化了作品中一味追求的纯美学概念,让人感觉到新闻摄影更多的是关注新闻场景的记录和摄影观念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思潮与当代新闻观念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新闻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看法、思想,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行为、现象、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等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新闻观念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集群概念,它包括媒体性质观、新闻价值观以及舆论观、受众观等。社会思潮对新闻观念变迁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笔认为,对当代社会思潮与新闻  相似文献   

19.
他关心的不是作品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得奖;他总是在想:这个东西应不应该批评?是不是可以促使它改进一下?这样想的人往往是倒霉的,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07,(10):11-11
有条鲨鱼在海上游,突然看见一个驾着帆板的冲浪运动员,鲨鱼被感动得口水直流,激动地说:“招待得太周到了,不仅有早餐,还有盘子和餐巾呢。”笑话之所以逗人笑,就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包袱。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示:新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同凡响,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东西。看新闻和看电影是一个道理,如果刚开个头,就知道故事的结尾,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