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条与化学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油条在我国古代叫“寒具”.宋朝诗人苏轼在一首关于寒具的诗中是这样描述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的:“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这首诗  相似文献   

2.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背诵指导这首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写石灰锻炼的苦辛,第二层写石灰的高洁志向。虽然分两层意思,但这四句诗却是一脉贯通,一气呵成的。所以,要背诵这首诗的关键是要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因为全诗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把握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出”“烧”“粉”“留”之后,还得考虑诗的“拟人”,就是说石灰要有人的性格,这就有了“全不怕”和“要留”的“想法”。这样看来,只要记住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和诗的拟人化写法,背诵这首就比较容易了。字词注释①千锤万…  相似文献   

3.
周锐 《小火炬》2008,(3):10-13
曹操的大儿子曹丕整天心事重重。他最大的心事是:四兄弟中,爸爸会让谁来接班?一天,早餐吃的是烧饼和油条。曹操就对儿子们说:"谁能以《烧饼与油条》为题做一首诗?"老三曹植面无难色,出口成章:  相似文献   

4.
石梅盘香饼源于风景秀丽的常熟市石梅。石梅盘香饼在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发酵面团包入干油酥,制成坯皮,包以馅心等成型手段,然后再经过烘烤制作而成。成品形似盘龙,色泽金黄,外香脆,内酥松,味香可口。干油酥制作、面团发酵是石梅盘香饼制作的主要工艺过程。在制作“石梅盘香饼”生坯过程中,发酵面团和干油酥以1∶1比例进行组合,将干油酥包入发酵面团中,通过擀、叠、卷等手法制成暗酥“石梅盘香饼”坯皮。能够使石梅盘香饼具有酥性的特点,干油酥的调制技术相当关键。在调制干油酥时,将面粉与起酥油按照11∶9比例进行混合,然后经过反复揉擦…  相似文献   

5.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补词     
茅盾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影响很大的作家和评论家。 1962年秋天的一个早上,茅盾来到广州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在书画陈列室里,茅盾看到了郭沫若题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郭沫若1961年来这里参观时留下的。诗曰:  相似文献   

7.
记梦诗。非陆游独创,前人李白、李煜均有杰作。然而记梦诗之多,纵览古诗人,却无人超过陆游。他不但深宵做梦,而且白昼也会做梦,不但醒后记梦,而且梦中也在作诗。“梦”是诗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诗人人生理想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陆游记梦诗有122首,尚不算一个诗题下余出的28首。清赵翼《瓯北诗话》说:“核计全集,共99首。”但作者未存目,可能未包括诗中标明“梦中作”的15首。我们是把它归入记梦诗的,原因是:“梦中作诗”本来就是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个清纯而聪慧的女孩谭旭东(北师大儿童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牧笛的写作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她写童话,写故事,写散文,写日记,写诗,她的文字非常清新,她的情感非常透明,从她的每一篇习作都可以看出来,她对文学世界是有着天生的敏悟的,她的内心世界温柔细腻,她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她是一个典型的幻想女孩子。我记得她最早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她的一首诗《还记得那条河吗》,那是一首关于友谊的小诗,语言素淡,意境清新,值得一读。小河”这个中心意象串起了“思念”的情感,“小河”在诗中也象征着距离,象征生命成长的过程。还有一首《人不…  相似文献   

9.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在孙中山先生所作的这首诗中,“轩辕”指的是黄帝,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首诗不仅概括了轩辕黄帝的功绩而且指出了黄帝对我国和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少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明珠。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人了35首诗,可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读这首诗时,你会被诗里跳跃着的单纯、稚嫩的童心所陶醉,还会被篱笆那边鲜红的草莓所诱惑。想一想,那酸甜可口的草莓,又有谁会不喜欢呢!但是,那边的篱笆挡住了“我”,“我”该不该爬过篱笆呢?  相似文献   

12.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13.
铁树开花     
成语“铁树开花”出自明代王济的《君子堂曰询手镜》: “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而云须铁树开花。”它的本意是说用铁制作的树,是断然不能开花的。清朝有个诗人写过一首诗,说道: “吴侬莫向天南笑,铁树频年已放花。”至今在江浙一带民间还有“铁树能开花,哑巴会讲话”,“千年铁树开了花”等俗谚。现在,人们常用“铁树开花”这个成语来比喻事物非常罕见,或事情难以成功。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上一期我教同学们在训练中通过“五看”——看诗题、作者、意象、诗眼、注释来解读一首古诗。我们走近一首诗,最终目的是“进入”它,也就是步入诗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五看”的目的是获得“两感”。  相似文献   

16.
“蛇”作为一个语言符码很少出现在诗中,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却有五首诗与“蛇”有关,它们分别是冯至《蛇》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两首),穆旦《蛇的诱惑》,郑敏《寂寞》。这五首诗均提到蛇,这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论文拟从“蛇”在神话中的意义出发,通过“蛇”在具体语境中的隐喻意味,挖掘其中的社会深意,并以此探究诗人在写诗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莎士比亚的150首十四行诗中,最有名的是第十八首,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音韵之美,而且风格鲜明,清新柔丽,是莎士比亚的诗歌中非常与众不同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朋友,当你走进我的诗歌》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诗,它采用了“邀唤”的语气,来抒发诗歌抒情主体“我”的真诚的情感,表达了少年渴望理解,渴望交流的心灵之音。这首诗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之手,是令人  相似文献   

19.
杨朔同志的散文风格特独,脍炙人口。读着他的散文,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得到美的享受。作者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香山红叶》是一首诗,是一首歌颂新生活的诗,是一首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诗。一九五六年,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才成立七年。我们的祖国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真是“口吃甘蔗上楼房——步步高,节节甜”。怎样来表现这样的时代精神呢?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一座山、一片叶、一个人来“迅速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相似文献   

20.
美点赏析《人与时》是鲁迅的一首诫勉类的哲理小诗。初读这首诗,觉得语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诗歌精短而警策。《人与时》可以从三方面来赏读它的美学意蕴。第一从语言层面上看,诗歌炼字、炼句精雕细刻,极其简约。“一人”不说“一个人”,“时道”不说“时间道”,用语非常简省。“从前好的,自己回去”,短短的八个字,讽刺了那种沉溺过去,仅仅满足于过去辉煌的人生态度。我们读出了简约的韵味,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鲁迅性情刚直,疾恶如仇,直面现实,从不妥协。这首诗用语短促有力,节奏急促,掷地有声,当我们读到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