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离骚》是我国“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节选了《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的两个章节,作为古典诗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典范之作,要求学生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认识古典诗歌的各方面价值。基于此,笔者所设计的《离骚》(节选)的教学,一方面旨在促进学生理解《离骚》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其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另一方面旨在借助品味诗歌之美,与诗人对话,  相似文献   

2.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3.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就是说,采取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5.
①“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离骚》)②“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离骚》)  相似文献   

6.
周宁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6):119-123
“独白”的心理学遵循主客体二分法,把被研究对象化,表现为理性的独白、主体的自言自语和方法程序的独白。“独白”的心理学逐渐丧失了生活意义,研究被束缚在方法程序的壁垒之中。“对话”的心理学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对话的关系,生活意义回归到“对话”的研究当中。“对话”是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心理学重树在社会化和心理生活中的权威和地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 ,但“独白”更应被理解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典型实践形态 ,本文从对象、方式、内容及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独白”式教育的实质 ,并秉承教育交往理念 ,希望用“对话”式教育来对“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本文对“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希望完成教育理念 (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 (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 (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独白而言,是师生间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方式与手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实践有效对话,来生成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呢?  相似文献   

9.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内置于“思”、甚至内置于“行”而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  相似文献   

11.
说“对话”     
“对话”源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问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曾使作荣获诺贝尔学奖,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而《老人与海》则把硬汉精神升华到寓言的高度,在美国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围绕“人,永不言败”的主题,在“老人形象”塑造上运用了肖像描写,正面叙述,环境烘托、心理描写、对话或独白、矛盾冲突等多彩我姿的艺术手法,心理描写、对话或独白、矛盾冲突等多彩多姿的艺术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一看法,除极个别妄人外,古今学人均无异辞。令人遗憾的是,对这篇被古人誉为可“与日月争光”的不朽诗篇,二千多年来虽经千百学人的精心研讨,但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仅就“离骚”释义,《离骚》写作时间,《离骚》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故题之曰“《离骚》三论”.而第三个方面又重点就对“民”、“求女”、巫咸答词等三点被误解者予以辩正,故本文实际谈了五个问题,如题之曰“《离骚》五论,”亦无不可云.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发表过两篇文章:一篇指出对话成"独白"是教学误区,应有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起点;①一篇谈到"独白"是教学中的隐性"对话",不能忽视。②两文给人启示:阅读教学,不能"过分独白",也不能"不作独白"。  相似文献   

15.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环境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原因有二,其一数学的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使数学的“对话”比较困难;其二从社会各界到学校领导、从教师到学生对于“数学对话教学”的效果持怀疑态度。的确,我们在三墼数学课堂上常常发现,虽然师生“对话”声此起彼伏,一阵接着一阵,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有效实施对话教学任重而道远。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对话’和‘独自’的相对性。每个对话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独白性(因为是一个主体的表述),而每个独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对话,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都反复强调“对话”。本文在剖析《课标》中“对话”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教学对话的原则: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原则、创造性原则;并指出实施教学对话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教学的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应以“对话式”教学取代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应在课堂上虚拟社会实践“情境”,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说明语文教学从传统的“独白”走向了“对话”,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改变了学生正襟危坐、规规矩矩接受教师的教训和灌输的状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且道出了理想追求。一、民主平等是对话的实质这里所说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育交往的手段,是一种教育情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仅是…  相似文献   

20.
近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从“独白”走向“对话”:在知识的构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文,其中所选的两个教学案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对作者的论述我无意评论,仅从两个案例本身提出一些看法,希望通过案例中的细节来反映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