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关系密切,又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性质,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编辑学学科的正常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学研究开始之初,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编辑学研究既要看到两者的联系,更要重视两者的区别;只有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才能建设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探讨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活动规律等问题时,许多研究者都很注意通过对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来寻找答案。因此,有关编辑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有关编辑创造的特殊规律,有关编辑事业的发展特点等研究,很快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研究者不大强调著作活动和编辑活动的区别,反而强调两者的共性了;有的研究者则强调区分两者的难处,不再重视区分的意义;特别是编辑史研究中出现了“编著合一是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特征”的论点以后,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对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作出科学区分已经不是重要问题;有人提出难分论,主张不要把精力花在如何区分上,有人干脆提出同一论,说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著作活动,两者不可能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当然,认为编辑学研究必须而且可能把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区别开来的观点,也因此而深化和展开了自己的论证。于是,关于区分“编辑”和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传播领域,新闻编辑和记者作为核心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新闻采写、新闻信息的整理以及新闻信息最终定稿、传播等各个环节都是重点环节。因此,新闻编辑与记者两者间能够协调一致,和谐相处,对于推动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海量信息的涌入,面对巨大的新闻信息量,编辑和记者之间的有机配合,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攫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从而赢得新闻传播活动的胜利。鉴于上述论断,本文就以新闻编辑和记者二者的关系为基点出发,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对二者如何协调发展,推动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编辑活动特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编辑之友》1991,(3):8-11
目前,我国编辑出版界对编辑学的界定不下30种。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倾向,即编辑活动是编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研究编辑学,就不能不着重研究编辑活动。所谓编辑活动,就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所赋予的一切行为总和。它是以精神文化产品物化生产为其最基本行为的一种社会文化建构行为。作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活动行为,编辑活动必然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无论是对于编辑学的建构,还是出版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仅就编辑活动的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研究,以期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董莉 《编辑之友》2004,(3):34-38
编辑行为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编辑作品质量的优劣和编辑本身社会形象的好坏,并从根本上关系到编辑事业能否保持应有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编辑行为,分析其中的亚健康问题,对于摆脱亚健康的困扰,使编辑行为保持应有的健康方向,从而提高编辑活动和编辑作品的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价值。本文试对编辑行为亚健康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是编辑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辑现象中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相关性,构成了编辑学自己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轨迹可以观察到,编辑学既不是编辑主体,也不是编辑客体所决定的,而是由编辑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一、编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编辑主体是“现实的人”,它首先是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其次它又是能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者,它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显示其本质力量。编辑主体不是个体的人,是指群体而言的。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图书编辑学的研究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性质的编辑学著作,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目前,我们需要一本概论性的图书编辑学著作,用以满足培训编辑干部的需要。这种概论性的编辑学著作,应该对编辑活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编辑活动(或称编辑劳动)的性质、编辑活动的过程、编辑活动的主体、编辑活动的外部联系、编辑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编辑活动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本文试就前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近十年来的编辑学研究中,许多有关编辑概念、编辑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有关编辑史的论著,都提到孔子是编辑家这一论断,还有一些专题论文认为孔子是中国最早的编辑家,中国编辑的祖师爷;孔子作为编辑家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本人在著作方面的贡献。也有一些论著提出,把编纂与编辑混为一谈,断定孔子为编辑家,是缺乏说服力的,按照古代精神生产方式的特点来分析问题,即使孔子参与了古代文献的整理,也只能说孔子作为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参与了某些古代的著作活动,与作为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编辑活动无关。这就形成了在孔子是否编辑家这个问题上出现的肯定论与否定论的分歧。鉴于分歧的实质并不是对孔子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而是有关编辑学学科建设中一些基本理论的争议,特将双方的观点作一简要的综述,以期引起进一步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8.
孙宸 《出版科学》2007,15(4):29-31
文化变现规律属于文化活动范畴,在出版活动产生之前,即已开始指导编辑活动;出版活动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其文化属性源于其内含的编辑活动,其呈现的文化变现特性于其文化属性,所以文化变现规律是编辑学原理,而不是出版学规律.编辑行为虽然不是文化变现的唯一途径,但在社会文化变现动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他途径均属于个别现象,不足以影响编辑行为在文化变现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足以否定编辑行为的文化变现本质.文化变现原理与编辑道德、编辑理想并不矛盾.基于编辑道德、编辑理想及社会背景的影响,文化变现原理作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只能决定编辑活动的发展方向,指导编辑活动的过程,并不能完全控制编辑活动的结果.事物个别运动结果也不是衡量事物运动规律是否科学的依据.以编辑活动的结果来判断编辑规律是否科学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四种行为模式,以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为交往实例,探析制约人际传播的若干因素,着重分析目的行为模式、规范行为模式,以及基于二者的戏剧行为模式对交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出版人:优秀文化的使者——论图书编辑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选择是编辑活动的最基本的内涵 "编辑"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文化行为,即以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收集、选择、组织、整理、加工为内容的活动;其二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或一种职业,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定义,即"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种精神产品及其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我认为,不管指的是文化行为,还是实施文化行为的人,也不管这种行为是非职业的还是职业的,"编辑"一词在语境层面上有一个共通的基本内涵,那就是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这也是学术界一直在热议和讨论的问题。学术不端不仅发生在作者身上,在编辑身上也存在。本文在分析编辑的学术不当与不端行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编辑的质量意识及职业道德建设、制定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诚信档案等约束编辑行为的措施,使编辑真正成为学术质量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12.
图书宣传活动是一个过程,贯穿在出版工作的始终。在当今社会中,有一定影响的图书宣传活动不是由个别图书宣传编辑发动,而是由社会团体、政府、政党以及代表一定阶级的宣传机构发起的。但负责图书宣传的编辑人员,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图书宣传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大众传播活动长期被视为六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反馈。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且把金针度与人──《杂志编辑学》评介毛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著的《杂志编辑学》一书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有关杂志编辑学的著作,是一本极有份量的著作,这就值得推荐给杂志编辑界同仁们过目了。编辑出版业是否有学以及如何建设学科体系的...  相似文献   

14.
图书营销时代的编辑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话用在当今的编辑出版领域亦十分恰当.我们通常讲的新形势下的编辑性质、职能、定位等,如果从出版社运行机制和管理的角度讲,实则就是新的编辑出版体制下的编辑行为问题.这一点,不管我们过去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出版产业化的大背景对编辑行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课题呢?作为编辑个体,该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15.
李红 《青年记者》2007,(8):30-31
在大众传播活动当中,传播并不是、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播出去,接收也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接收,他们在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当中都是有选择的。“对于传播中固有的选择行为,理论上一直未找到研究的焦点,直到后来卢因首次用‘把关人’(‘守门人’)比喻为做出选择行为的人。”由此,“把关人”的概念为大众传播当中的选择行为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卢因通过分析食物进入家庭的“渠道”,认为“把关人”的一系列选择行为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价值取向问题是图书编辑工作者在编辑实践中无法避免、也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刘杲同志在今年2月召开的中国编辑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编辑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对准备传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选择的价值取向不外两个方面:文化价值取向和商业价值取向.如何根据不同情况正确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一直使许多编辑人员感到困惑."编辑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对出版社而言,是决定出版社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对编辑人员而言,是决定自己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在图书市场角色定位、在出版社内部角色定位的决定因素.笔者对此体验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和读者主体性地位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法定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出版领域已经形成了以《出版管理条例》和《著作权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其内容绝大部分是规范出版单位的出版行为的.编辑作为出版行为的主体,其个人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却是出版单位,规范出版单位出版行为的规定亦成为编辑人员依法从业的职业操守,这就决定了编辑主体活动必须在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所允许的范围进行,并在其编辑行为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与人类生活的不断融合.人类从信息交流到生产、生活,最终将完全置身于各种新技术所营造的生产方式中,这势必将影响到人的生活行为、工作行为。以至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行为。面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现代广播对每个广播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编辑和作者是出版活动的核心,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就科技期刊来说,作者撰写稿件,为杂志提供稿源,是期刊传播的信息源和期刊出版延续的有力支持;编辑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使作品得以公开传播和保存,帮助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编辑和作者在相互需求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和谐的关系,对期刊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的互动以及编辑对作者的引导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