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进红寺堡的心路历程接到采访任务后,我翻阅了"黄河善谷"的材料.说实话,当时对"黄河善谷"这几个字仅有空洞概念般的粗浅认知,不知道它的来源是什么,真实内涵是什么,甚至在"慈善工业园"几个字上我还打了一些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第一次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在银川,我非常感谢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他说:"你们先下去进行一番心灵之旅,回来再谈."当时我对"心灵之旅"这几个词也只是一个概念,觉得可能是美化的一个词汇.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坚持:记就是记录,在采访时一定要冷静和客观,尽量让自己不要卷入到采访的事件中去,以免给采访和写作带来太多的主观色彩。然而,湖北巴东县中医院女护士王飞越却让我放弃了这种坚持。王飞越得知自己患的是肺癌,便坚持死后要把眼角膜捐献给穷苦的眼疾患。我在11年的记生涯中,还没有哪一次像采访王飞越这样使我的情感陷得那么深。  相似文献   

3.
《大众日报》2002年5月21日刊登了介绍沾化县地税局优秀税务干部李玉国事迹的长篇通讯《基层税务干部的榜样——李玉国》。  相似文献   

4.
1991年,我在许昌电视台新闻部实习。那年冬天,是中国特大洪涝灾害过后的第一个冬天,灾区人民能否顺利过冬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我省的两个重灾县新蔡和平舆进行了实地采访。那次采访持续了13天、往返行程近六百公里,足迹遍及14个乡镇,直接采访人物近40人,作了整整一本采访笔录。在这一“壮举”结束后,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仍忘不了那次令人惊心动魄的采访。去年7月22日,我们随驻沪某油料储运基地“01船”外出采访,同行的还有人民前线报社摄影记者何广前。“01船”是艘闻名全军的红旗船,因完成任务出色曾先后10多次荣立集体二三等功。我们这次随船来访,主要是借‘勺1船”执行运油任务之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向“八一”建军节奉献一份厚礼C23日凌晨时分,“of船”装载着成油返航途中,突然风浪大作。据估测,至少有7一丁组的风力。这时,海面上恶浪奔涌,飓风夹着狂涛不时冲上船舱和甲板。在内河航行时,还属庞然大物的“of船…  相似文献   

6.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7.
1989年8月中旬,我接到一篇题为《一儿童嬉戏游泳落水底,好少年奋力抢救献生命》的新闻稿件。显然,稿件中的事件值得报道。因此,我立即将稿件送到总编室。总编室的负责同志看过稿件后要求立即核实。于是,我将电话挂到故事发生地——太平店镇委会,回答是不知道此事;接着电话又挂到镇教管会,回答仍是不知道。我并没死心,我打算直接与作者联系。巧得很,正当我要动身去核实采访时,作者方××来了。我问他  相似文献   

8.
尽管这次采访已经过去25年了,我却仍然记忆犹新。 1963年夏天,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县,连遭风沙、盐碱和內涝灾害,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降低到了家无隔夜粮、身无遮体衣的水平,一些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兰考道路”的说法,就是扒火车外出,逃荒要饭。为了摸清兰考县人民生产自救的情况,当时的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同志,带领邓质刚和我,到了兰考县。在县委院里仅有的一棵换土栽种的葡萄树下,县委书记焦裕禄介绍说:“兰考县由于连年受灾,群众生活苦到了极点,有些人出外谋生,我们是知道的,各级政府给他们开了证明信,外出谋生总比在家挨饿好。但是,这决不是兰考人民应走的道路,正确道  相似文献   

9.
1946年春天,我作为民营报纸《大刚报》的记者,访问了驻在鄂北重镇老河口的国民党第十军军长赵锡田。国民党第十军,抗日战争期间以守卫衡阳而名震遐迩,在国民党部队中以能征善战著称。这时,它驻防在豫南、鄂北一带,一面严密监视我刘邓大军南下;一面防止我中原解放区李先念所部突围。中共代表团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同志在重庆同国民党代表频频商谈,希望无条件停止内战,永久消弭内战危机,为实现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一次特殊的采访鲁生53年前的初夏,我进行过一次特殊的采访,至今难忘。那是1942年的5月初,日寇正要对我新建的中条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当时我是《晋豫日报》记者,被派到17团随军采访。17团住地离报社约有40多公里山路,接任务时是中午,我立即打好背包...  相似文献   

11.
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数年来未出过差错,自己常常引为自豪。真想不到,去年秋天却用一身臭汗换来了从未有过的失望,换来了永志不忘的教训. (?)稿子尚在腹中,没有变成到(?)否则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不(?)。那天听一位友人说,我县三屯乡敬老院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道,此人旧社会苦大仇深,被生活所逼出家做了道士,这几年在敬老院过得很快活。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请  相似文献   

12.
13.
不管什么事,第一次给人的印象是最新鲜的。我曾经三上蛇岛,然而,至今记忆犹新的仍是初登时那惊险万状的情景。 那是我调来新华社大连支社当记者的第二年,1985年暮春时节,天暖气清,杂花生树,芳草萋萋,冬眠后苏醒的蛇开始出洞捕鸟为食。蛇岛面积虽然不大,在茫茫渤海中算是“弹丸之地”,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它麋集着大量剧毒的蝮蛇,所以扬名世界,少年时代,就十分向往,来到大连后这种愿望愈发强烈。当我拨通辽宁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电话时,有关负责人伸出了热情的手,告诉我,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邀  相似文献   

14.
李杨 《当代传播》2006,(1):89-90
2004年2月14日上午10点,对于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六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时刻。他在祖国的首都北京见到了亲人温家宝总理。对于我来说也同样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我采写的《达吾提·阿西木北京探亲记》获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照片获“全国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达吾提·阿西木要到北京去看望亲人温家宝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已经和总理联系好了,要我们一起去北京拍摄这次活动的珍贵图片资料,明天就出发,要我做好准备。我听了非常高兴,回想2003年3月16日随同温家宝总理前往地震灾区采访时,总理亲民、爱民的言行在我脑海中如同电影般  相似文献   

15.
自从我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喜爱的职业: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甚至采访了一个骗子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我是在第二次采访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他,28岁,出生于南京一个干部之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和他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在法国,他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加油站为人擦过汽  相似文献   

16.
许多新闻记者的第一次采访都是成功的得意的杰作,可以给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留下不少宝贵的经验;我的第一次采访却是一次失败的记录,至今想起来还感到有些懊恼,又感到有些幼稚可笑。其中一些颇为有趣的情节,回忆起来,依然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不久以前发生的一样,实际上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17.
要吃新鲜黄鱼,还是到海那边去。20多年前,到过一个海岛,主人好客,一日三餐,餐餐海味鱼鲜,美酒佳肴,一吃就是十来天。但物极必反,后期也感到倒胃口了。倒胃口的不仅在黄鱼,还有那次海岛采访给我留下的不愉快回忆。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参加的一个报道组,根据总编辑从一份市属县红头文件上提供的线索,去采访一个渔岛党支部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那时报刊上“假大空”的宣传已经引起读者反感,人民需要鼓实劲的报  相似文献   

18.
杨忠厚 《记者摇篮》2009,(10):19-19
今年6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对吴大观先进事迹的集体采访。这恐怕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空前绝后的一次采访了。8天里,采访对象记录下名字的就多达45位,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最长者94岁。一次密集采访这么多人,年纪又都这么大,这样的情形以后不会遇到了。  相似文献   

19.
作为职业记者,采访、写稿是日常轮番不断的工作,所以,许多采访报道活动伴随时光的流逝,时间一长,再回忆起来,也就印象不深了。但是,5年前我们曾奔赴唐山马家沟煤矿,采访一位普通的矿工,所经历的过程却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0月14日下午,我和大众日报记王学从河北省易县出发,前往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的中国人质王鹏的老家——塘湖镇南柳泉村采访(前一天,我们已经去过王家,夜宿易县)。近16时,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凤凰卫视的同行给我打来电话,称人质刚刚被解救出来,问王鹏的家人是否已得到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