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小说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也给一代人的革命时光注入了浪漫的色彩。除了"革命"和"恋爱"这两个关键词外,侠义之气也许是被蒋光慈"雪藏"的另一个符号,蒋光慈把浪漫与侠义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革命理想寄寓其中,构造了通俗化文本下的小说模式。蒋光慈力图用文学唤起革命,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唤醒他们起来与敌人抗衡。  相似文献   

2.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丽莎",不仅与俄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丽莎形象有着密切关联,而且铭刻和承载着蒋光慈独特的情感印记与爱情想象。文本中先后出现的"侨民"自称,则揭示出丽莎在"白俄"之外的另一重流亡者身份,从而"越界"挑战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上海的西式公园是丽莎最为重要的活动场域,同时也是一个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化符号。而正是通过游荡在公园中的白俄妓女丽莎,蒋光慈摧毁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蒋光慈最终为丽莎选择了"中国式"的"投浦"自杀,以此让柔弱的丽莎承受着中国社会典型性的黑暗与绝望,并且通过自杀行为获得了反抗黑暗的革命气质。这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正是丽莎这一人物形象乃至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家之一,蒋光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以"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确立其个人特色与地位,而其在革命理论上的具体内容则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诠释,被遮蔽在左翼主流批评话语之下。与风格鲜明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相比,蒋光慈的文艺批评似乎显得缺乏新意,多为对苏联拉普文论的机械照搬,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为数不多的文论中仔细挖掘出属于蒋光慈个人的独特理解。只有立足于蒋光慈所处特定历史语境并充分地考察他对"革命"的个人化的理解,我们才能完整、鲜活地把握蒋光慈及其创作和批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他的"革命"概念具有着形而上的特质,是一个具有内在同一性并混杂其他概念蕴含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21,(3):121-127
新世纪以来,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文献调查法和计量分析法全面考察了新世纪以来国内邓中夏研究学术成果,得出新世纪以来国内邓中夏研究呈现"邓中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邓中夏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和邓中夏教育思想研究"的研究轨迹。其中历史研究范式主导下"理论、传播与教育"的史料呈现,是新世纪以来国内邓中夏研究的主要特征,其理论成就集中于邓中夏相关史料梳理与邓中夏思想解读,进一步提升邓中夏研究的力度和基础论题研究、打破邓中夏研究中历史范式为主的研究格局、加强史料发掘和比较研究等是邓中夏研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力求对1928年至今蒋光慈小说评论的脉络作整体性、规律性的梳理,在它们与历史语境的“互文”中发现其“得”与“失”,并由此分析蒋光慈小说的研究之路还可以通向何方。  相似文献   

6.
章佳妮 《文教资料》2008,(28):11-13
1930年前后,蒋光慈的"革命小说"在"海上文坛"蔚为流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具有先锋性质的蒋光慈小说迎合了都市消费者对于"新"、"异"审美的认同.在他的小说中,革命、恋爱和颓废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其先锋意义.其中,革命处于中心地住,而颓废和恋爱都是蕴含在革命权力话语中加以表现的,最终都指向革命.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这些研究在继承以往"龙学"成果的基础上,又在不少方面有了进一步深入与拓展,全文从思想文化研究,文体论研究,批评方法论研究、学术史研究、跨文化研究、言说方式研究6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心雕龙》研究严以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8.
关于蒋光慈的籍贯,现有三种说法:一、一些文学家辞典、文学史和论述蒋光慈生平的文章说他是“安徽省六安县人”。这种说法现在较为普遍。二、蒋光慈是“安徽省霍邱县人”。这多见于解放前出版的书刊杂志。三、蒋光慈是“安徽省六安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蒋光慈到底是何处人氏?蒋光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对于他的籍贯应该搞清楚。我曾写信给安徽省六安县莲花庵地方政府,委托他们了解蒋光慈的父亲一些情况。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六安县淠联人民公社给笔者回信说:  相似文献   

9.
诗集《新梦》是蒋光慈留苏期间从事新诗活动的产物,洋溢着无产阶级革命热情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新梦》甫一出版即在青年中引起反响。由于蒋光慈留苏期间决定当一名"东亚革命的歌者",且在归国后固守于这一角色定位,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短篇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生存空间日渐逼仄,在市场和读者的"冷落"以及短篇小说自身的写作难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创作队伍、思想内容、题材范围,还是艺术质量、价值尺度等方面,短篇小说创作都发生了一系列具体而深刻的变化。试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八百多篇小说的阅读和思考,以期对新世纪以来短篇小说的创作状况进行细致和准确的把握和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一) 为了调查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生平史料,我曾数次到安徽省六安、霍邱、金寨和河南省固始、开封等地进行访问考察。但由于时过境迁,想查得一点东西,弄清其历史原貌,非一二次能够完成的。所以,从一九七九年秋开始,直至拙作《蒋光慈传》定稿的一九八一年夏,都没能真正将蒋光慈同志的祖籍调查出来。还是一九八二年九月,鄙人应河南省固始县委编史办的邀约参加豫皖地区建党问题座谈会期间,荣幸地拜会了蒋光慈同宗后辈蒋季元先生,才算水落石出,解决了祖籍问题。鉴于近期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辞海》、《鲁迅全集》和其它散见的著作中关于蒋光慈的章节和条目,对其原籍、籍贯说法不一,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评述了主要学术成果与趋向,分析探讨了学科的学术生态、研究"边界"的拓展、"价值尺度"的困扰、"回归学术"与"现实关怀",以及"项目化生存"等现象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疾病作为重要的书写内容,主要以肺结核或梅毒的形式出现在蒋光慈的小说里。通过解读蒋光慈《野祭》《短裤党》《丽莎的哀怨》以及《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小说对疾病的书写,可以发现疾病是随着这几部小说中革命氛围的不断增强,而由肺结核过渡到梅毒的。这让我们可以辟出一条路径来观察蒋光慈,甚至其他心怀革命理想的现代作家,是如何借助疾病的隐喻来形成他们对革命之未来的现代性想象。在蒋光慈的第一篇小说《少年漂泊者》中,疾病  相似文献   

14.
蒋光慈是活跃在我国二十年代中期和三十年代初期文坛上的作家,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可惜的是,他留下的生平资料极少。近年来不少同志在这方面做了些回忆和调查,对研究蒋光慈的工作有很大的帮  相似文献   

15.
自<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开展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讨论以来,"新世纪文学"迅速成为文坛热点,众多学者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关于"新世纪文学"的各个方面,本文将对这些讨论做一简单的总结和梳理.  相似文献   

16.
王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49-53
"革命文学"是后期"创造社"提出的对"阶级论"文学观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的创作追求。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人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态。"左联"的成立深化了"革命文学"并对"阶级论"文学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阶级论"文学观成熟的标志,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研究数十年。回顾与重审"革命文学"和"阶级论"的文学观意在启示当前,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蒋光慈一生创作的短篇小说不多,一共只写了九篇.《鸭绿江上》是其代表作.这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蒋光慈小说创作的风格.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蒋光慈早期小说创作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18.
白色恐怖的威逼、“左倾”路线的打压,文艺界不很公正的批判和疾病都是造成蒋光慈死亡的重要原因。他在文艺界的尴尬地位和“脱党”事件更是带给他巨大的精神打击。另外,他豪迈直率的个性和容易意气用事的性情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探究蒋光慈的死因,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蒋光慈的精神气质,对于研究那个特定时代中的文人革命者的生命情怀和道路选择也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生态的发展变化,文学研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困境.随着学术界对文学研究困境的深刻反思,人们展开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学研究的多重探索,形成了文艺社会学、后现代文艺学、文艺学"跨文化维度"的重建、积极应对的态度和策略、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文化诗学等建构思路.这些思路表明,面向现实与未来的文学研究无论是什么样的理论形态,都应当遵循实践性、多元化、民族性、自洽性、人文性等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何其芳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何其芳文学理论的挖掘、人格与创作的再评价、藏书与批注的考证、作品的补遗、资料的建设与传记研究等方面都有进步。何其芳研究在新世纪得到了更高的重视,梳理何其芳研究的成果在新世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