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诗人袁枚的儿子小名阿通,长得聪明活泼,喜欢玩耍,九岁时就已懂得四声。重阳节那天,袁枚出了一个对子:“家有登高处。”  相似文献   

2.
父子对句     
袁枚的儿子叫袁桐,他和袁枚一样聪明。在袁枚的熏陶下,袁桐也喜欢读书写诗。一年重阳,袁枚带着儿子登高,一路上,两人赏景摘花,不觉到了山顶。  相似文献   

3.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5.
九月九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代有登高的习俗。但所谓登高,应该是文人雅士的行为,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做法,跟没有文化而且多半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乡下人,自然也没有多紧密的联系。在我的家乡,没有人重视重阳节。往往是,重阳节都过去了,才突然记起来。记起来了,也不过是这个念头在脑子里,晃那么一晃,最多,也就是说上一句自言自语的没有人听见的话:哦,重阳节都过了!再没有别的。  相似文献   

6.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隐居随园时,曾喂养了一头山羊。一日,山羊入邻人园内,吃了邻家种的青菜。老菜农出来责问袁枚,袁枚对老农说:"你知道‘园’是怎么写的吗?必须在外边筑上  相似文献   

7.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8.
有位家长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上五年级以后,似乎长大了许多。但有时孩子问我诸如‘什么叫傍大款呀’、‘为什么人要贪污受贿呢’、‘什么是三陪呀’等问题,我真觉得不知怎么回答才好。”这位家长说出了许多家长心中的  相似文献   

9.
诗话重阳     
<正>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一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古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白居易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  相似文献   

10.
说起“想象”,我还得谢谢儿子,是他让我知道了想象的妙处。小时候,儿子很喜欢涂鸦。有一次,他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你画,你画。”于是我就随手在纸上写了一个汉字“一”,然后告诉儿子:“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儿子拿着纸,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重复了一遍:“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对,这就是‘一’。”从那天开始,儿子对“一”可谓情有独钟,每当我们看书或看报的时候,他都很认真地在上面找“一”,每找到一个“一”就会开心半天,而我也总会及时地给予表扬。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个破折号,兴奋…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隐居随园时,曾喂养一只山羊。一日,羊入邻人园内吃了邻人种的青菜。老农出来责问袁枚,袁枚对老农说:"你知道‘园’的写法吗?必须在外边筑上一圈篱笆,才可种菜。"岂知这老农并非一般村  相似文献   

12.
重阳节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歌中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它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重要内容。现在国家规定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即取“祝老人长寿”之意。  相似文献   

13.
寒假期间,有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打电话给我,说放假后她向上初中的儿子要考试成绩单看看,儿子理直气壮地拒绝说:“人家说了,考试分数是学生的‘隐私’,我有权‘保持沉默’,不让看!”嘿,你说这孩子!哪里学来的这么多“新词儿”?这位母亲不无困惑地  相似文献   

14.
10岁的儿子要求爸爸为他买一个臂力器,爸爸问他:"你是‘想要’,还是‘需要’这个臂力器呢?""我想要。""对不起,你‘想要’但不‘需要’的物品,我不能满足你。"听爸爸这样一说,儿子马上改口:"我需要。""你为什么需要呢?""……"儿子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15.
“園”字弄人清代袁枚曾养过一只羊,一天,羊跑到邻居园子里吃菜,邻家老人前来告状。袁开玩笑说:“您知道‘園’字吗?园子四周需用围墙围起来才行啊。”邻家老人反唇相讥:“先生知道‘園’里面是什么字吗?筑围墙只能防围墙之外,可防不住围墙之内啊!”“園”字里面乃是一“袁”字。袁枚无言以对,为之绝倒。  相似文献   

16.
石墨清风 《家长》2013,(Z1):22-24
家长和孩子开玩笑,要掌握好尺度,不光自己知道是玩笑,也要让孩子识别出来,彼此用温情和善意回应对方。一天,同事小张跟我说:"早上上学的路上,我问儿子‘:你们在学校是不是用温水洗手啊?’他拖着声音回答:‘不是,是冷水。’看着他伸着舌头坏笑的表情,我估计他说谎,又问‘:真的是冷水?’他还是笑着说‘:真的是冷水。‘’那我去问问老师。’  相似文献   

17.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18.
《红领巾》2007,(10):44-44
在10月,有两个节日,我们一个也别错过。九九重阳每年阴历的9月9日,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个快乐、健康、敬老的节日。"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zhūyú)",是重阳节的三大习俗。  相似文献   

19.
寒假期间,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打电话给我,说她向上初中的儿子要考试成绩单看看,儿子理直气壮地拒绝说:“人家说了,考试分数是学生的‘隐私’,我有权‘保持沉默’,不让看!”“嘿,你说这孩子!哪里学来的这么多  相似文献   

2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