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非常流行,且大有盛行之势,即学生不必举手,随时可以站起来抢答,经常很多学生同时起立抢答一个问题,开始声音嘈杂,分辨不出是谁在说话,逐渐有一位同学胜出,有人倡导这种自由“抢答”,有人却鲜明地指出学生应该举手按序发言。那么,学生“抢答”利大还是弊大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3.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学生自由发问何以缺失程天君在《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凡稍有学校生活经历的人,对如下这一现象大概不会陌生:随着年龄及年级的递增,我国学生的自由发问却与日递减——从小学生“嗷嗷待哺”举手抢答,到中学生“欲言还羞”的被动答问,再到大学生“无动于衷”的漠  相似文献   

5.
牵手诚信     
杨玉晓 《山东教育》2008,(11):18-18
前段时间,我欣然接受了公开课的任务。在认真的备课后,我决定在四年级一班进行试讲。课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笔记本拿出来对他们说:“如果哪位同学上课时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问题,老师就把笔记本奖励给他。”学生们一听有奖励。那劲头甭提有多足了,纷纷举手抢答问题。最后,我在课堂上把笔记本奖励给了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误区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通过学习领会 ,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从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小语文教学观 ,转向课内外结合 ,校内外沟通 ,注重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大语文教学观 ,从而促进了语文教学朝着开放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但是 ,还必须看到 ,由于没有真正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没有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 ,当前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单纯追求形式的倾向。1.“抢答”式 :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抢答”问题 ,一问百答 ,举手如林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活跃…  相似文献   

7.
莫宾华 《广西教育》2007,(6B):30-31
细读了《广西教育》2006年第10期中教版刊登的《学生自由发问何以缺失》文章后,我感受颇多。随着年龄及年级的递增,我国学生的自由发问却与日递减——从小学生“嗷嗷待哺”的举手抢答,到中学生“欲言还羞”的被动答问,再到大学生“无动于衷”的漠然失语。长期以来,课堂提问成了老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这给我们中学教师敲了警钟,  相似文献   

8.
细读了《广西教育》2006年第10期中教版刊登的《学生自由发问何以缺失》文章后,我感受颇多。随着年龄及年级的递增,我国学生的自由发问却与日递减——从小学生“嗷嗷待哺”的举手抢答,到中学生“欲言还羞”的被动答问,再到大学生“无动于衷”的漠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于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可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举手的人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提出问题后,竟无一人举手。这一尴尬的局面,恐怕有不少教师都遇到过。出现这种现象,据我了解主要有如下原因:有人认为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手举得高高的,是幼稚的表现;有人认为一旦举了手,如果回答错误是很没面子的事;还有人认为举手是出风头;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议举手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人举手和有人不举手甚至无人举手,有人答对和有人答不对甚至无人答对,有人积极思考和有人不积极思考甚至无人思考等,一般都属于正常现象。可是有些教师往往见“有”则喜,见“无”则怒,因而闹出了许多令师生不愉快的事来。这在观摩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如教学活动中面对教师的一个提问,幼儿无人举手或举手极少,教师往往显得高度紧张;假如是一连两次提问无人举手,那么该教师的言语、表情  相似文献   

11.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12.
“异想天开怎么讲?”老师的问话刚落音,小明就举手抢答:“批评人考虑问题思路怪异,不切实际,难以实现,是个贬义词。”老师肯定了小明的回答,又补充说:“这是一个成语,过去确实用于贬义;但现在的用法有所变化,也有用于褒义的了。”接着,老师讲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故事。美国有两个青年,一个叫柯亨,一个叫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上,老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每次一提问,聪聪总是第一个举手.十多个问题,竟有三分之一被聪聪抢答了!下课之后,小明问聪聪:"你怎么反应那么快,抢答了那么多题目呢?"  相似文献   

14.
裘瑾 《班主任》2002,(11):43
读了《童言不应有忌》一文,触动了我心中早有的积郁,让我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两年前开始注意到“要发言,先举手”这看似天经地义、似乎已成为老师口头禅的教学常规,实际上却有很多弊端。人们常常感慨:低年级学生抢着举手,小手一举,犹如一片树林,40位小朋友,却有可能举起56只小手;高年级学生举手寥寥,一只只手清晰可见;到了中学则都是沉默是金。于是有人埋怨:  相似文献   

15.
一、实施“捆绑评价”,为学困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找帮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节奏及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授课教师往往以举手、齐答或抢答的形式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汇报学习成果等。有时,  相似文献   

16.
新学期刚刚开始,我发现一个女孩子上课总是不抬头,也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上课,我有意请她发言,她还是一脸茫然。等了几秒钟,不见她发言,周围的学生可急坏了,纷纷举着小手抢答,有几个胆大的孩子干脆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抢答”活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但目前的一些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课堂上的“抢答”活动不但不能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相反却产生了与课程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老师的问题刚一出口,多数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甚至连问题还没听清,就被少数尖子生抢答了.抢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利;有时老师的问题刚说完,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争议就是对“举,还是不举”的讨论。绝大多数老师是喜欢学生举手的。有的甚至把举手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要素之一。在课堂上,如若小手如林,教师则喜形于色;如若应者寥寥,则惴惴不安;如若无人举手,则面红耳赤,度日如年。一时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木然,教师则手足无措,大汗淋漓。终于有人打破僵局,如答非所问,则气氛更趋紧张;如若正中教师下怀,则如释重负。为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教师提完问题总喜欢加上一句:“想好了,请马上举手。”或者不断地暗示、“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一、活动课程个案 活动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对国旗、国徽、国歌的认识;活动方式:学生分成两组.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活动步骤:(1)教师宣布本次为活动课。进行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抢答赛;(2)同学自愿举手参加,教师从举手的同学中选择一一些学生上台:(3)抢答赛;(4)剖币宣布比赛的结果,发奖品。  相似文献   

20.
黄颖   《广西教育》2013,(41):18-19
最近,在我校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时、分的认识》,教学“分”时,提问学生:“一分钟有多长呢?”学生举手回答“1分钟有钟面那么长”“1分钟有人的脸那么长”……老师一下子懵了,不知如何处理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